为了加快复工复产进程,中国司法系统在处理民企违法违规行为的时候正在变得更加宽容。
路透社周二(3月17日)发出的一条报道说,对涉嫌伪造增值税发票、允许员工在公司使用毒品等各种犯罪行为的民营企业,检察院现在大都是只向企业提出警告而已,尽量避免让企业的运转因官司而瘫痪。
法院的这种做法跟过去几十年严厉处罚民企的做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法律专家表示,民企在跟地方政府或者国有企业发生纠纷的时候,往往都处于不力的地位。
路透社引用浙江一位法院官员的话说,“不捕、不诉也就意味着企业可以继续运作,还有挽救的机会”。这位官员说,否则民营企业就会马上陷入瘫痪。
今年2月,浙江绍兴政府决定放弃对14家民营企业的起诉,以帮助它们恢复生产。
检查机关对民企不予起诉的一个考虑是保护企业的就业。报道提到了一个例子,案件涉及的这家民企如果破产,企业大约70名工人就会失业。
中国最高检查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最近明确提出,对涉嫌犯罪的民营企业负责人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判缓刑的就提出判缓刑。
最高检在上个月公布的一份文件中说,负责企业运作的主管人员只要不对社会构成危险,或者在自首后有悔过之意,都不应当拘押。
据报道,3月初,台湾一家工厂经理和该公司的台湾法定代表收到了法院发来的一封信,信中针对该公司企图把越南工人偷偷安排到这家位于福建的工厂工作一事提出警告。据当地媒体报道,如果这个案子开庭审理而且又被定罪的话,公司有关主管人员将会面临最高七年的有期徒刑。
中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中国80%的就业,为中国GDP的增长贡献也超过一半。但是,在封城期间,许多企业的运作受到了重大干扰,现金流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中国疫情放缓之后,政府鼓励企业恢复生产。不过,许多企业仍然是困难重重。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头两个月,工厂生产出现了三十年来最大幅度的下滑。2月份的城镇失业率高达6%。这是中国开始公布这项数据以来的最高的数值。
在中国,民营企业非常容易受到司法官司的伤害。法律专家表示,它们受到起诉的罪名往往是非法集资、合同欺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