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2月24日),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叙利亚政策作出了措辞强硬的批评。有中国外交学者希望美中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国求同存异。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外交定位有误,而根源在于政经发展不平衡的“死症”。
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在有70个国家和机构参加的“叙利亚之友”大会结束时,强烈批评俄罗斯和中国的叙利亚政策。
*克林顿抨击俄中叙利亚政策*
克林顿说,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如果不停止暴力,允许人道救援进入其军队几个星期以来炮轰的平民区,他的双手终将沾满更多的鲜血。
克林顿说,俄罗斯和中国看来没有站在叙利亚人民一边。她说,俄、中的态度不仅有背叙利亚人民的意愿,更是反对整个阿拉伯之春和阿拉伯的苏醒。她抨击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安理会常任成员国在叙利亚人民被屠杀的时候运用其否决权的作法是“拙劣之举”。
此前中国对于是否参加“叙利亚之友”会议态度微妙。直到23日晚间,中国外交部才宣布,因为对该“会议的目的、作用和机制等尚需作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也不了解会议的筹备情况”,所以难以出席此次会议。
*中国未赴叙利亚之友会议 俄、伊欢呼*
中共党报《人民日报》下属的《环球时报》在25日的一篇报道中说,中国政府宣布不出席“叙利亚之友”会议的决定“毫不意外地招致卡梅伦、希拉里等西方政客把中俄绑在一起点名炮轰,但也同时在俄罗斯和伊朗舆论场引发舆论欢呼。”
中国有国际问题专家也对美国点名批评中国感到不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沈丁立就此对美国之音发表了看法。
他说:“我们要做的事情是要加强沟通,不是点名批评。中国并没有点名批评美国。希望美国也不要指桑骂槐地批评中国。”
*沈丁立:美国不应指桑骂槐批评中国*
沈丁立在叙利亚问题上维护了中国官方的态度和立场。他说,中美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共同点,就是要尊重叙利亚的主权,保护叙利亚的人权。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说,中国和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国际干预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强度;其他还包括两国对联合国宪章的认识不一致,两国的历史不一样,以及在叙利亚问题上各自的具体利益不一样等。
*美、中在叙利亚问题有利益异同*
他认为,中美两国应该加强合作,给叙利亚政府更多压力,“有效地”改变其目前的作法。不过,他也承认,如果这样的努力不奏效,恐怕还是要回到联合国宪章,按照有关规则对叙利亚采取更加严厉的作法。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姿态对于中国外交其实不利。
*中国立场不利其外交*
香港的时事评论员马鼎盛说,中国在安理会上和俄罗斯投了否决票,而且在联大也和十几个国家投了反对票,相较则有130多个国家投了赞成票。
他说:“这是在整个外交上挺不利的。我们老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要光骂美国很容易,然后再把日本、北约都骂进去也很容易,这还只是少数。但是如果是130多个国家都不同意,或者是安理会13个国家都同意,一两个国家不同意。你老是在少数方面,然后你告诉大家你是‘得道’,这就比较难自圆其说了。”
*马鼎盛:中国在为别国“背包袱”*
马鼎盛认为,中国因叙利亚问题而在国际上被“孤立”,而且是因为别的国家被孤立。他认为,这是中国整个外交政策上的被动;它不仅反映在帮叙利亚“背包袱”,也反映在帮伊朗、金正日和金正恩“背包袱”。
马鼎盛说,中国经济已经在迈向全球化,但是在意识形态上仍然扭转不过来。他认为,这个“死症”的根源在于,经济开放,政治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