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进入美国领馆事件发生后,中国的网上议论如决堤洪水,波涛汹涌。可是官方反应和官媒报道却出言谨慎,少之又少。媒体人士呼吁当局改变对敏感问题的处理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事发后,中国官方做过几次简单的交待。最近一次是2月9日新华社电,称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领馆滞留一天后离开。有关部门正在展开调查。
*海外媒体先于国内报道*
对于这条网上的爆炸式新闻,中国主流媒体只能按照官方口径报道,不能越雷池一步。中国独立记者高瑜说,海外媒体早就有报道了,国内媒体自然也跃跃欲试。
但是,她说:“这次控制是极严的。每个媒体也都知道利害关系。胡舒立胆子是最大的,昨天就报了这一条,其他媒体几乎都是炒王立军的剩饭。”
高瑜所说的是财新《新世纪》星期天的报道。这一长篇报道主要写王立军其人,但也透露了一点新的信息。比如说成都和重庆警方是在接到北京方面的通知后,才得知王立军已在美国领事馆一事的。
其实,一些中国媒体本来在成都就有记者,美国领事馆被警方团团围住的场面,它们的记者也看到并进行了拍照,但却无法报道,眼看着网民拍摄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各种猜测议论,更是连篇累牍、沸沸扬扬。
中国报纸只能在如何使用新华稿的问题上发挥一点创造性。《新京报》在刊载这篇60来字的稿件时,为了突出、醒目,配上了王立军的照片和简历,并加以通栏标题,一下就占了四分之一版面。
还有的报纸和网站,上方刊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访问昆明的照片,下面配以王立军滞留领馆一天的消息。不加任何评论,却给人以联想。
新华社的通稿虽然很短,但是措辞严谨慎重,力图避免主观色彩。据说,初稿称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领事馆,后来发稿时连“私自”二字也删除了。
*牵扯高层 官方回应谨慎*
不过,新华稿来得晚了一些。高瑜说:“那都是九常委急忙开会来应对的。习近平要访美。这么一个大事件,牵扯到双边关系。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是不是美国和中国都商量了咱们怎么报,报什么,这个都可以有猜测的。但是这个问题,起码是中国官方新华社消息甚至比美国都晚了一步。”
《环球时报》评论员单仁平也表达了不满。他说,中国官方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不太会“说”。除了王立军事件,这些年的其他敏感事件,官方的表态也是能少就少,舆论对细节的大量需求,只能透过各种传闻做补充。
力挺薄熙来的乌有之乡网站刊载的一篇文章问道,到底是有真相不便于公开,不到公开的时机,还是一些人故意不公开,以此配合某种势力成就某些事情?
*教授:有进步 仍不够*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学教授展江认为,这次当局对于王立军事件的回应和报道,虽然达不到国际标准,但是和中国过去比还是开放了许多。
他说:“如果有高级官员涉及外交这种意外的事件,过去是比较保密的,这点来说还是往前走了一步。但是确实存在问题。从微博上看到反应来说,期待有关背景和详细信息的公众是特别多的。”
特别是,重庆市的说法跟外交部的回应相矛盾,引起很多质疑。展江说:“我觉得不能够靠微博倒逼,因为中国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首先是要及时披露相关真相,然后面临社会公众的质疑,包括微博上的质疑时,恐怕它还要进一步回应。”
*消息封锁不住 网络十分活跃*
分析人士注意到,这次当局一开始试图在网上屏蔽敏感词,但是后来对网络比较开放。
展江说:“中国的媒体这次报导是有节制的,一定是有官方来主导的。但是微博也很活跃。这说明也是官方允许的。这样来看,还是比过去有巨大的变化。”
独立记者高瑜说,当局控制不成,不控制也不成。薄熙来会见加拿大总理哈珀时,对入场记者有严格限制。这表明,当局允许薄熙来出镜,但是又不希望他的照片和镜头到处出现。
她说:“你要想100%装在铁罐子里面,像过去那样,什么消息也没有,是不可能的。所以它总是被动的揭示出来。这就显示出,王立军这个问题肯定涉及到薄熙来,而且薄熙来的问题又涉及到高层,十八大。”
单仁平呼吁政府危机公关继续往前走。他说,不能在舆论强烈要求下挤出一点敏感信息的牙膏,而是官方与舆论坦诚互动,形成有效交流。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