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师林毅夫在香港表示,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扭曲现象。如果能够纠正这些失衡,中国可以继续维持至少20年的高速增长。
林毅夫11月2日说,贫富差距扩大、储蓄和消费失衡以及过高的贸易盈余是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为保持高速增长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林毅夫在香港科技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利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主攻劳动力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同时在利用较低成本引进技术以及通过资本积累实现产业升级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这也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领先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的根本原因。
不过,以“比较优势”理论见长的林毅夫指出,中国的发展策略也造成了资本配置向大型国有企业倾斜的严重扭曲,而这种扭曲正在威胁中国的持续增长。
他说:“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般来说,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中在农业、农村家庭、中小型企业和服务业。但目前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和农村家庭获得金融服务的难度很大。其结果就是这些部门的增长受到抑制。”
林毅夫认为,改革对大型国有企业过度的政策倾斜,为民营部门创造增长空间将有利于提升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是中国经济完成转型的关键。
他说:“我们知道,富人的消费倾向低于穷人的消费倾向。我们还知道,企业的消费倾向更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收益的大部分不会用于消费,而是用于投资。这也是中国储蓄率如此之高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储蓄的一大部分仍然是来自企业。”
尽管中国经济转型面临诸多瓶颈,但林毅夫认为中国可以保持至少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
林毅夫说,中国在2008年时的人均收入大体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而1951年的日本、1975年的台湾和1977年的韩国也都处在这个水平。上述三个亚洲经济体都在这个起点上成功完成了经济转型,并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将人均收入提升到美国的50%到65%。
他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可以消除金融、能源和贸易领域的扭曲,充分释放民营中小企业的活力,中国经济应该可以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30年前超过美国。
中国的人均年收入在去年达到4千美元。一般认为,一国经济水平达到这个标准后,即算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此后,继续通过投资来维持增长将变得越来越不可行,调整增长模式势在必行。
有学者认为,和已经完成转型的韩、日等国相比,中国面临人口红利缺失、投资效率低下、研发和创新滞后、环境恶化以及政治改革迟滞等一系列独特问题。因此,这些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亚洲经济体的发展轨迹能否在中国复制,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