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3:35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后911新世代,展望新未来


海军陆战队的伯尔伊上尉有同袍丧生911攻击当中
海军陆战队的伯尔伊上尉有同袍丧生911攻击当中

911事件过去10年,除了探讨这事件在政治、外交、军事上头造成的影响,它对于当时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美国人又产生了何种影响,也教人关注。

在华盛顿的智库“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召开一场座谈会,邀请几位在911事件发生时还是青少年,如今已成人并在自己专业领域上小有所成的人,来谈论这件事对他们的影响。

身为穆斯林的拉曼在911后感受到歧视
身为穆斯林的拉曼在911后感受到歧视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宗教与社区办公室的副主任吉娜拉曼(Zeenat Rahman)说,911发生时,她只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芝加哥家中准备工作面试。身为印度裔穆斯林的她,发现在911之后,自己必须要不断解释身为穆斯林不代表恐怖分子,而且也面临到仇恨犯罪的危险。

为政论杂志《美国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撰稿的作家亚当色沃(Adam Serwer)在华盛顿出生长大,他说911发生时,他正在纽约市,还只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他也注意到针对穆斯林的仇恨问题,不过他认为他这一代人,并没有因为911而将仇恨放在心中。色沃说:“证据强力表明年轻人比较具有包容力,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成长在多元社会当中,这让他们在原则上学会尊重。这在年轻人身上可以清楚看见,而我不认为这一定与911有关系,在多元社会当中成长是一大要素,而911并没有阻止了这进步的脚步。”

色沃发现,2000年总统大选的竞选广告,讲的是如何打击犯罪,但之后10年却完全被反恐、国土安全等议题给淹没。但有些国家如中国或某些中东国家,却利用反恐为借口作出违反人权之事,或是只将注意力放在穆斯林身上,结果却发生如其实是由右翼基督徒所为挪威恐怖事件。在会后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时,色沃认为担忧过份而将精力放在反恐上,恐怕顾此失彼:“我想当你只注意恐怖主义时,你当然一定会错过世界上其他重要的事情。而如果你用恐怖主义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你一定会错误解读某些将造成重大事件的情况。”

图为正在世贸大楼原址上建筑的“自由之塔”(Freedom Tower)
图为正在世贸大楼原址上建筑的“自由之塔”(Freedom Tower)

博尔伊上尉(Captain Aloysius Boyle)在911发生时,正在海军官校当中就读。当时他深切感受到“这就是战争”,而他的军中同袍在五角大楼当中丧生,陪伴同袍的遗孀参加其葬礼更叫他感触良多。不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同一辈的人对于世界大事更加关注。

博尔伊说:“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情况。人们都意识到了,现在世界因科技而不同,世界变的更小了。或许正因世界变小了,所以才有那么多在世界不同地区发生的恐怖攻击,但同时也带来沟通以及了解,而我想那了解就是关键,因为那将为不愿意忍受被攻击的人们,创造统一阵线,而他们将挺身而出。”

博尔伊上尉同时发现,在911事件发生之后,有许多美国年轻人纷纷从军。不过十年之后,从军潮也渐渐平淡。

戈尔斯基中士认为911激发美国人从军
戈尔斯基中士认为911激发美国人从军

今年27岁的威廉戈尔斯基中士(Sergeant William Gorski)说,911事件发生时他只是个高中生。他对美国之音讲述他的心路历程:“当911刚发生的时候,我想要从军。在我高中时期的几个月,我想着毕业之后就要从军。不过之后生活中发生许多事,这个念头便埋藏在心底。到2005年我才决定加入军队。不过在心底一直有个声音告诉我,这就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长期来说,我从军并不是纯粹因为911,但的确是部分原因。而现在这依旧是很多人从军的原因。”

座谈会上播放了美国进步中心制作的一部短片,片中采访了许多年轻人,让他们谈及911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有人表示是因此而入伍的。戈尔斯基中士说,他的同袍有许多人就是这样,他说:“很多人是这样,就像刚才影片当中那个人一样,很多人在911之后从军。而现在许多18、19岁的青少年,还是这样做,因为他们仍旧可以稍微记得发生了什么事,而他们仍想要做些什么。”

对于下一个十年,与会人士都认为经过沉淀之后,美国将会渐渐对911事件的来龙去脉,作出更深层的反思,如获得2010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拆弹部队》(Hurt Locker、台译《危机倒数》)此类的艺术作品,将会越来越多。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账号再次被禁,网红吴柳芳为何成为舆论焦点?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5:45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