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3:45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梅兆赞:从毛崇拜者变成反革命


梅兆赞(左一)与周恩来(梅兆赞提供)
梅兆赞(左一)与周恩来(梅兆赞提供)

1972年,也就是尼克松访华的同一年,中国政府邀请了十几位美国年青的左派人士,到中国进行为期六个星期的访问。

将近40年过后,代表团当中的成员之一、目前旅居英国的国际著名记者、中国问题历史学家梅兆赞,回忆了首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情形。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0:00 0:00
下载

梅兆赞说,当时是作为美国的一个激进派团体“美国关注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Committee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成员,被北京邀请的。这个团体当时的宗旨是反对美国对越南开战,并且要求美国和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整个行程,他说,都是由中方出资。

梅兆赞说,代表团成员,都学过中文或者是相关的课题,他本人,还有其他几位,都在台湾学习过,但是,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第一次。

一起同行的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回忆说,代表团成员事先还特地学会《国际歌》,准备为东道主演唱。

那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进行到第六个年头。

梅兆赞回忆说:“跨过罗湖桥,从香港进入中国,大家激动得互相拥抱:‘终于踏上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了!’前来欢迎我们的中方代表也很热情:‘美国朋友,欢迎你们!到中国来,最想看什么?’‘什么都好!’‘要不要去一个典型的中国工人家里参观?’‘当然!当然!’”

第二天一早,美国客人被带到广州一个住宅楼,被介绍给一个“典型”的中国工人家庭:一对夫妇,两个孩子,一个老奶奶,两室一厅,有单独的厨房、厕所,电视机、收音机、好几辆崭新的自行车都摆在那里;床上的被褥都是新的。那位工人为大家介绍工厂里都有多少工人、工资多少、多少人有手表、自行车,等等。

轮到代表团成员问问题了,有人问:不是说中国现在没有任何犯罪现象吗?那为什么窗户外面要安铁栅栏?自行车上为什么要安锁?对此,中国领队的回答是,这栋楼是解放前建的,那时候,社会上犯罪很多;自行车嘛,也是按照旧社会的样式造的。

踏上中国兴奋不已

梅兆赞回忆说:“第二天一早,我五点钟就起床了,兴奋得了不得;中国,我终于来了!”

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梅兆赞迅速地穿好衣服,走出下榻的旅店,步入了革命人民的洪流。走着走着,他停了下来:这不是我们昨天来过的那栋楼吗?就在这时,他碰巧看见了昨天结识的那位年青的工人,正抱着孩子,拿奶瓶给孩子喂奶呢!那个年青的工人正好也看见他了,并邀请他到家里“喝杯白开水。”

这一回,展现在梅兆赞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个场景:“没有电视,可能有台收音机吧,我记不大得了,崭新的自行车也不见了,只有一辆很旧的自行车摆在那儿;床上的被褥看上去也有年头了;厨房、厕所,也是跟很多家合用的,两室一厅变成了一室一厅。我问这位工人:‘昨天看到的都哪儿去了?’他说:‘昨天你们看到的,都是上面安排好,专门给外国朋友参观用的。’”

梅兆赞回忆说,当时是踉踉跄跄地回到旅馆的,“心潮澎湃”得不可言喻。

中方的负责人已经在旅店大堂里等候他了。

“你上哪儿去了?”
“到外面随便走走。”
“擅自出去走,你得写检讨。”
“这有什么可检讨的?”

“东道主”随后架起梅兆赞的胳膊,上了电梯之后,把他反锁在房间里。“什么时候想好了,什么时候再出来。”

梅兆赞回忆说,当时根本不能相信,眼前发生的这一切。

另一方面,一同来中国的那些美国人对这件事的反应,也让他记忆十分深刻。

他说,随行的10几个人当中,除了前面提到的《纽约时报》的理查德.伯恩斯坦之外,其他人大多数都说,中方做得没有什么不对的;就像你到谁家吃饭,人家会拿出最好的饭菜来招待一样;还有两个人甚至说:那个工人,你敢肯定他不是台湾派来的特务?

梅兆赞说:“难道你们看不出来?这是他们上演的一出戏!”

后悔当初留下

本来定好六个星期的行程,三个星期之后,梅兆赞觉得很难再继续看下去了,但是,随行的人说,你要是提前回去,这不是给那些反动派们以口实?那时候,西方已经有一些学者,像麻省理工学院的Lucian Pye(白鲁恂)对毛泽东、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及共产中国总体上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质疑。梅兆赞被说服留了下来,完成六个星期的旅程。40年后,他仍然对当初留下表示后悔。

梅兆赞(左一)与姚文元 (梅兆赞提供)
梅兆赞(左一)与姚文元 (梅兆赞提供)

中国官方友人继续带着“美国朋友”到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去参观,并且还安排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他们见面,但是,经过对“典型中国工人家庭”一前一后的参观,让他对所有经由官方介绍的现实,都打上了问号。

梅兆赞在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时说,在广州碰到的那位工人,是他到中国采访多年来,遇到的可以说是最勇敢的一个人,因为他在1972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说出了真相。

梅兆赞1993到1998年间是英国《泰晤士报》东亚部主编,发自天安门广场的报导,使他荣膺英国报纸1989年度国际事务记者。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梅兆赞曾随同英国历届首相和外相等到北京,采访的人物当中包括有达赖喇嘛、周恩来、邓小平和李登辉。

1972年同梅兆赞一同到中国的“美国关注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成员当中,很多人日后都成为美国以及国际上颇为影响力的中国问题学者、专家。

注:梅兆赞先生相关经历的英文版已由香港《信报》网站(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发表。

连接请见:http://www.hkej.com/template/blog/php/blog_details.php?blog_posts_id=61267

《信报》网站邀请诸多著名国际学者、媒体人撰写《我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感受(My First Trip to China),美国之音将与《信报》网站合作,将其中一些报导陆续以中文形式向读者介绍。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特朗普2.0国安团队成形 对中更强硬?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2:31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