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失败证明中国已踏上共和的不归路。中国人尝试言论自由、多党民主、国会政治和总统选举。然而,政治分歧和派系纠纷迅速演化为割据和战乱。孙中山立志武力推行三民主义。与此同时,共产主义也从苏联传入。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但武装割据局面并没有真正消失,国共血战也从此开始。
武装革命 建立共和
1911年 (宣统三年 岁次辛亥)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驻武昌的新军士兵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新军协统(旅长)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
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请他督率北洋军镇压南方起义。
这段期间,15个省宣布独立,加入革命。
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党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英租借开始南北议和。
12月29日,刚从海外返回的孙中山在南京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 (民国元年)
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2日,段祺瑞等北洋军高级将领联名致电清廷,要求实行共和政体。
2月9日,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向清室递交协商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修正案,清帝退位后将保留帝号并享受外国君主之礼,暂居紫禁城皇宫。
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灭亡,中国两千年帝制终结。
2月14日,孙中山应南北议和要求,辞临时大总统。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继任临时大总统。
3月11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月,迁至北京的临时参议院通过议案,把五色旗定为中华民国国旗。孙中山支持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未能成为国旗,被定为海军旗。
8月,同盟会等团体组建国民党。
帝国瓦解 蒙藏分离
辛亥革命爆发后,驻西藏的部分川军哗变,起义派和保皇派交火,同时藏人开始武力驱逐中国军队。驻外蒙古的清政府官员及军队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遭驱逐。
1912年11月,沙俄和外蒙签署协约。
12月,原清廷驻藏代表和中国驻藏军队全部缴械撤离西藏。流亡印度的第13世达赖喇嘛返回拉萨执政。从此直到1950年中共派兵进藏,中国政府失去对西藏的实际控制。
12月29日,外蒙宣布独立,精神领袖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登基。
初试宪政 内战爆发
1913年 (民国2年)
2月,中国举行历史上首次国会选举。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试图以国会和责任内阁制约束袁世凯权力。
3月20日,预备担任总理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身亡。舆论纷纷指责袁世凯是幕后元凶。政治矛盾激化。
4月26日,袁世凯和五国银行团签定借款合同,国民党指责袁未经国会批准擅自向外国借款扩充北洋军实力。
5-6月,江西等三省国民党籍都督通电反对借款,被袁免职。
7月,袁世凯派兵进驻江西,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中国建立共和宪政后首次因政治分歧而爆发内战。
9月,讨袁军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
10月6日,包括留京国民党议员在内的国会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其间,号称“公民团”的请愿者包围国会,为袁世凯助阵。
10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职,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各国承认中华民国并派使节参加总统就职大典。
10-11月,袁世凯和国民党议员矛盾加剧。国会起草宪法,削弱总统权力。袁世凯以勾结乱党分裂国家罪名取缔国民党议员资格,国会失去法定开会所需人数。
1914年 (民国3年)
1月,袁世凯解散首届国会,并下令解散地方议会。
3月,袁世凯召开约法会议,修订《临时约法》。
5月1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大权由总统独揽。
7月8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
回光返照 两复帝制
1915年 (民国4年)
4月,杨度发表《君宪救国论》,称为使中国富强必须废除共和,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
6月,中俄蒙三方签定《恰克图协约》,外蒙取消独立,保持高度自治。中俄承诺不干涉外蒙内政,不在外蒙驻军和殖民。中国政府保持外蒙宗主权但失去实际控制。
8月,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认为中国现阶段多数民众民主素质不高,权力继承问题会引发动乱,共和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同时,杨度等人成立“筹安会”,推戴袁世凯称帝。
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推戴书,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12月25日,云南通电独立,发起“护国战争”。
1916年 (民国5年)
1月1日,袁世凯登基称帝,年号为洪宪元年。
3月22日,袁世凯在讨袁浪潮下被迫取消帝制,复职大总统。在此期间,各省纷纷独立,继续讨袁。
6月6日,袁世凯病逝。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6月-10月,新旧约法之争。孙中山和南方讨袁军主张恢复《临时约法》和首届国会(旧国会),段祺瑞和北洋军坚持袁世凯任内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双方后同意在制定宪法前暂时执行《临时约法》并恢复旧国会。国会重新开会,为黎元洪补行总统宣誓仪式,认可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
1917年(民国6年)
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陷入“府院之争”。双方在中国是否参加世界大战并对德国宣战的问题上争执不下。同时,在国会制宪过程中,权力制衡条文引起争议。在“府院之争”中,大批国会议员站在黎元洪一边,各省督军站在段祺瑞一边。
6月,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名义率兵进京。清帝退位后张勋仍让部下士兵保留满清长辫,被称为“辫子军”。国会被解散。张勋筹划恢复帝制。
7月1日,“张勋复辟”。张勋和康有为等人拥立清废帝溥仪复位,改民国6年为宣统9年。
7月12日,段祺瑞率“讨逆军”进攻北京,张勋败逃。
护法之争 南北对峙
7月14日,总统黎元洪辞职,副总统冯国璋在北京出任代理大总统。政府实权掌握在有“三造共和”之称的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段拒绝恢复依《临时约法》选举出的旧国会,另行筹组新国会。
同月,孙中山在广州掀起“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西南地区实力派响应护法运动。
8月,旧国会成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并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北洋政府内部分化,皖系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直系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南方护法军内部也有支持议和者,孙中山反对妥协,在护法军政府内渐被架空。
8月14日,在段祺瑞力主下,中国对德、奥宣战,加入一战协约国阵营。北洋政府宣布废除和两国签署的一切条约,收回天津和汉口的德租借。
1918年(民国7年)
5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改组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仅为七总裁之一。孙愤怒出走,指责“南北军阀乃一丘之貉”。
7月,北洋军前线指挥、直系将领吴佩孚不顾段祺瑞的进军令在湖南和护法军停战。
8月,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在北京上任。新国会被皖系安福俱乐部主控,称为“安福国会”。
9月,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野,新国会选举无兵权的北洋元老徐世昌为大总统。段祺瑞以“参战督办”身份控制实权。
军阀混战 左翼抬头
1919年 (民国8年)
4月30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列强在巴黎和会上签署《凡尔赛和约》,把战败国德国的在山东的利益转让给日本。中国虽然也算战胜国,但无力阻止。北洋政府的外交失败引起国人愤怒。
5月4日,知名学者在北京上街请愿,北京大学为首的大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游行示威,反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史称“五四运动”。
10月10日,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现三民主义”为纲领。
11月,总统徐世昌趁俄罗斯内战之际派段琪瑞部将徐树铮率兵进驻外蒙古。中国宣布取消外蒙自治。
12月12日,前代总统冯国璋在北京病逝。临终遗言:“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有遗憾。”
1920年(民国9年)
7月,“直皖战争”。曹琨和吴佩孚的直系军队与段祺瑞和徐树铮的皖系军队大战。奉系张作霖出兵支持直系。皖军全面崩溃。段祺瑞下野,徐树铮被通缉。安福国会解散。
8月,陈独秀在莫斯科派来的共产国际代表帮助下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组织。
11月,孙中山应粤军首领陈炯明的邀请重返广州。
1921年 (民国10年)
2月,被俄罗斯红军击溃的俄罗斯白军进入外蒙古,把中国驻军驱逐出库伦(乌兰巴托)。
3月,苏联红军支持的蒙古共产党武装把残余中国士兵赶出买卖城。从此外蒙再无中国军队。
4月,追随孙中山到广州的旧国会成员组成“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统。
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与北京政府分庭抗礼。
7月,苏联红军进驻库伦。外蒙古再次宣布独立,成为追随苏联的盟国。
7月,马林等两名共产国际代表和13名中国代表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2月,孙中山与马林会谈。
1922年 (民国10年)
2月6日,美英日法意荷比葡和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九国公约》,各国同意尊重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并在华实行“门户开放”和“利益均沾”原则。
4月,控制北京政权的直奉两系矛盾激化,“直奉战争”爆发。
5月,吴佩孚打败张作霖。奉军退入关外,直系控制北京政府,筹备恢复依《临时约法》产生的旧国会,并呼吁南北议和。
6月1日,200余名旧国会议员联名指责徐世昌为非法窃位总统。
6月2日,徐世昌辞职。
同月,黎元洪到北京重任总统。蔡元培、胡适等各界名流呼吁孙中山同时下野,以实现南北和平。孙中山坚持北伐,粤军首领陈炯明反对北伐。
6-8月,陈炯明兵变,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和粤军对峙,后被迫离开广州。
苏联介入 国共合作
1923年 (民国11年)
1月,孙中山在上海与苏联副外长越飞会面,双方宣布合作。
1月29日,孙中山发表文章说,革命时期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时期,军政时期以党建国,用兵力扫除国内障碍,训政时期以党治国,宪政时期还政于民。
2月,陈炯明败退出广州,孙中山重返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大元帅。
6月,在曹锟压力下,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务。
同月,中共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的国共合作指示,让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结成“革命统一战线”。
10月,国会选举曹锟为大总统。舆论披露说,曹锟事先付钱给几百名议员买票,曹被形容为“贿选总统”。
12月,共产国际派鲍罗廷到广州任孙中山顾问,以苏共模式重建国民党。
1924年 (民国13年)
1月,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5月,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开学。蒋中正(蒋介石)任校长。苏联为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和训练。
6月30日,国民党中央决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8月,控制浙江的皖系将领卢永祥遭邻省直系军队进攻。依照“粤皖奉反直三角联盟”,卢向关外的张作霖和广东的孙中山求援。卢永祥军队很快被直系军队击败。
9月3日,奉系张作霖通电谴责直系,动员大军入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9月18日,国民党发表北伐宣言。
10月23日,直系将领冯玉祥临阵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总统曹锟。冯玉祥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吴佩孚在冯张两军夹击下溃败。
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率兵进入紫禁城故宫。清室优待条件被修改,前清皇帝溥仪被贬为平民,逐出故宫。
11月,张作霖、冯玉祥和卢永祥请已无兵权的皖系元老段祺瑞在北京出任临时执政,并倡议各派来京召开和平会议。孙中山受邀北上共商国是。
1925年 (民国14年)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汪精卫起草、孙中山临终批准的《总理遗训》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4-5月,“五卅事件“。青岛和上海日资工厂工人在共产党人指导下掀起工潮。5月30日,共产党组织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示威,英国租界巡捕向示威者开枪,打死4人,打伤多人。上海罢工罢市,运动席卷全国。
6月,针对“五卅事件”,冯玉祥声援罢工,张作霖抗议英方杀人,段祺瑞执政府称上海市民出于“爱国”,并派团与国际社会交涉。另一方面,北洋政府力图防止事态扩大。同时,苏联高调声援,中共组织“反帝运动”,国民党发动“省港大罢工”。
7月1日,护法军政府在广州改组为国民政府,最高军事机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8月18日,国民政府控制的各方军队一律改称“国民革命军”。成军之初编有五军,黄埔党军为第一军,军长蒋中正。国军初期仿照苏联体制设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苏联向国民革命军提供援助。
9月,苏联向被奉系排挤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提供援助。
10-11月,“浙奉战争”。在奉系势力向全国扩张的背景下,直系将领孙传芳结成五省联盟,在浙江对奉军开战。奉军退出浙江、江苏和安徽。
11-12月,“国奉战争”。奉系将领郭松龄倒戈,加入冯玉祥国民军阵营,回师关内攻击张作霖。郭松龄兵败身亡。张作霖挥师入关,进攻冯军控制的京津地区。
北伐军兴 国共翻脸
1926年 (民国15年)
3月,奉军占领天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张作霖的奉军作战期间,守卫天津大沽口的冯军和日本军舰冲突。八国公使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按照《辛丑条约》拆除大沽口武装设施。国共两党组织数千大学生和群众团体在天安门广场示威,呼吁驱逐各国公使,废除不平等条约,“为反帝国主义侵略而战”。
3月18日,示威群众在段祺瑞执政府前和军警发生冲突。军警开枪打死47人,打伤200多人,时称“三一八惨案”。当时驻守北京的是冯玉祥的国民军。事发后,内阁引咎辞职。当局表示要依法追究开枪官兵,同时指责李大钊等人煽动学生,并发出通缉。
4月,冯玉祥部将鹿钟麟发动兵变,推翻段祺瑞政府。
4月17日,奉军击退冯军,进驻北京。张作霖和儿子张学良对“赤化分子”展开镇压。
4-8月,张作霖和吴佩孚和解,联手“讨赤”,在北京郊外南口和冯玉祥国民军交战。冯军败退西北。“南口大战”为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创造时机。
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
9月,北伐军打败吴佩孚,占领湖北。
同月,冯玉祥在绥远五原誓师,宣布加入北伐阵营。
11月,北伐军打败孙传芳,攻克江西。
同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1927年 (民国16年)
3月10日,在苏联顾问和国民党左派主控下,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二届三中全会。会议把国民党右派排除出领导层,并废除了由蒋中正担任的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职位。
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
3月25日,南京城发生北伐军士兵杀害和抢劫外国人事件。被困的美国领事请求长江上的英美军舰开炮救援。蒋中正指责军中共产党人挑动排外仇杀。
4月1日,蒋中正和汪精卫在上海会面讨论共产党问题。蒋请汪共同“清共”,遭汪拒绝。
4月12日,蒋中正在上海清党,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广西、广东等地也开始武力清剿共产党员。
4月17日,“宁汉分裂”。蒋中正等人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跟武汉国民政府对立。汪精卫在武汉继续执行“容共”政策,并讨论针对南京展开“东征”。
4月28日,张作霖在北京处死中共领袖李大钊。
6月,莫斯科指示中共组织工农武装,全面展开土地革命。汪精卫感到紧张与不满。
同月,冯玉祥的西北军驱逐共产党人和苏联顾问并与南京合作。
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宣布就任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行中华民国统治权。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取缔中共并驱逐苏联顾问。至此宁汉双方都与共产党决裂.
7-8月,武汉政府军队东征。趁北伐军内斗,孙传芳反扑徐州,蒋中正败退江南。
8月1日,中共在南昌暴动。中共从此有了自己的军队,与国民党展开武装斗争。
8-9月,“宁汉合流”。在新桂系李宗仁的压力下,蒋中正辞去总司令职务。宁汉矛盾暂缓,北伐军重创孙传芳军队,收复徐州。新桂系主导商讨宁汉复合。汪精卫下野,武汉国民政府迁移南京。
9月,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湖南、江西边界发动“秋收暴动”。
10月,南京方面的新桂系李宗仁军队和武汉方面的唐生智军队爆发冲突,史称“宁汉战争”,又称“李唐战争”。唐生智后来战败。
11月,原属武汉国民政府的张发奎、黃琪翔在广州兵变,驱逐新桂系,拥护汪精卫,史称“广州张黄事变”。国民党各派系陷入激烈争吵,备受抨击的汪精卫提议请蒋中正复出。
12月10日,国民党恢复蒋中正总司令职务。
北洋终结 一党训政
1928年 (民国17年)
1月4日,蒋中正到任。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
4月,北伐军在河北击败奉系将领张宗昌。
6月,控制山西的原北洋将领阎锡山通电拥护三民主义,去除五色旗,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6月3日,前总统黎元洪在天津病逝。遗嘱说:“革命为迫不得已之事,但愿一劳永逸,俾国民得以早日休养生息。”
6月4日,张作霖夜间撤离北京,退往关外。专列在沈阳附近皇姑屯被炸,这位北洋政府最后一位元首伤重不治,在沈阳去世。炸弹是日本关东军秘密埋放的。
6月8日,北伐军进入北京。
6月20日,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
7月1日,接替父亲张作霖控制关外的张学良通电表示绝不妨碍南北统一。
7月3日,蒋中正在北平接见张学良代表。双方开始商谈。
7月25日,美国通过签定关税条约的形式首先承认南京国民政府。
10月4日,国民党中央发布《训政纲领》,宣布国家由“军政”进入“训政”时期,国民党将行使国家行政权并训练国民推行选举,逐步走向“宪政”。
10月8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设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并设国民政府主席和委员,任命蒋中正(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司令。
12月,英法继其它国家之后承认南京国民政府。
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去除五色旗,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服从南京中央政府。史称“东北易帜”。
中国至此基本实现名义统一,蒋中正成为新的国家领导人。不过,中央军队不能踏足东北地区,蒋中正也不能有效控制李宗仁、冯玉祥和阎锡山等其他武装派系。中共也在江西井冈山等地建立武装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