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觉得这里不适合你,请帮大家一个忙,不要来这里订房。这里是给爱好历史的人。我们不是五星级酒店,永远不会是。”
的确,四星、三星、二星甚至一星,这里都称不上。但是如果你是个历史迷,又想亲身体验美国的南方文化,那你就来对了地方。在密西西比州著名的61和49号公路的交接处,就是这间别有风情的铁皮屋旅店。
或许你要问,谁会跑到这个望眼看去尽是一片农田的乡下地方渡假。一看门面,你更开始怀疑为什么有人舍得花钱住在这些其貌不扬的铁皮屋内。
盖和比尔是铁皮屋旅店的合伙人,他们对你的疑惑丝毫不感到意外。和他们聊上天,他们会告诉你旅店的成立才是个意外。
比尔说:“这是一群醉鬼喝太多啤酒后作出的决定,哈哈哈。其实当初我们只是想要弄一个让自己朋友聚集喝酒,创作音乐的地方。之后我们找到了凯迪拉克屋。”
这就是比尔口中的凯迪拉克屋。1998年,包括盖和比尔在内的五名酒友,花了几百美元买下了这间当时废弃的铁皮屋,并把它搬到如今的所在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出乎他们的意料。 “马上就有外地来的游客过来敲门。”
盖.马威奇说:“这些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游客过来问我们可不可以把屋子租给他们。英国的游客会说let it,一开始我们都搞不清楚他们究竟要什么。”
凯迪拉克屋变得炙手可热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新地址。它被这五名“酒肉朋友”搬到哈普森农庄的隔壁来。
比尔说:“这个名叫哈普森的农庄有段著名的历史。摘棉机是在这里发明的,也是在这里第一次使用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哈普森农庄被公认为美国蓝调音乐的发源地之一。对全世界的蓝调发烧友来说,千里迢迢赶来朝圣,还有什么比住在简陋的铁皮屋里,更能声历其境的去缅怀蓝调历史呢?铁皮屋旅店就在这种供应和需求的经济效应下诞生了。
盖.马威奇说:“旅店里唯一可看的电视频道就是蓝调音乐频道,要是你想看电视,那你可找错地方了。”“因为有太多乐手来这里住,几乎每一间小屋里我们都放了一台钢琴。”
今天的铁皮屋旅店里一共有10间铁皮屋,另外还有棉花仓库改装成的15间房。
比尔:“这些铁皮屋都是从方圆25英哩内不同农庄的买来的。有阵子我们四处搜寻这些老房子。”
这些铁皮屋的背后有着一段独特的历史。在140多年前,美国南北战争结束黑奴制度后,一种以物易物的佃农制度开始在密西西比州三角洲区兴盛起来。
比尔:“一夜间这些黑奴被解放了,但他们那里也去不了,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于是农庄主人分给每家黑奴40英亩的地和一间小屋,让他们去种棉花。”
盖.马威奇:“这些佃农必须从农庄主人经营的商店,以赊账的方式去购买需要的农作物和日常用品。”
比尔:“农庄每年跟这些佃农结一次账 ,用一年的棉花收成,来抵押佃农在商店里购买的所有货物。”
这些铁皮屋就是当年这些黑人佃农们的家。
盖.马威奇“要是把时光倒转一百年,每40英亩地就有一间这样的铁皮屋。”
一项发明彻底的改变了这种景观。
比尔:“1944年发明了摘棉机,忽然之间农庄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人手了。”
盖.马威奇“棉花工业的机械化,导致大批美国南方的黑人劳工往北迁移。他们到芝加哥和底特律等大工业城的工厂去找工作。”
在劳工北迁后,依赖他们生存的商店陆续关门。慢慢地,密西西比州一个接一个的小城镇开始没落,铁皮屋也逐渐被历史淡忘。
为了让住客有个货真价实的“密西西比经验”,盖和比尔的装修美学就是原汁原味,除了加上必须的冷暖系统外,铁皮屋中尽量保持它的原始状态。
比尔说:“我们常跟欧洲客人开玩笑,说夏天来这里可以洗免费的三温暖。你想这些用铁皮搭成的屋子,一到夏天被烤的火热,谁受的了。我实在无法想像谁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
铁皮屋旅店一位客人说:“出乎我意料之外,我没想到这里那么有历史感。”
另外一位客人说:“一进门就像屋子里有个故事等着跟你说,然后我就开始发挥想像力,天马行空的编起这间屋子的故事。”
这位铁皮屋旅店客人说:“超出我们的预期,像这种以历史感为卖点的地方,你永远不确定它们会不会太虚假,过份的卖弄风情。但这里并没有这么作。在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和这里的环境自然融合著。”
盖和比尔笑着说,刚成立时,没有人看好他们。就像30年前没有人能够预测到有天人们会花钱买瓶装水一样。 “一开始所有人都讥笑我们,的确,这并不是一个正规的商业点子,我们走的是旁门左道。”
铁皮屋旅店今天是当地最重要的旅游点之一。摇滚乐手,作家和大学教授与来自欧洲的蓝调发烧友都会来此一游。也为当地的经济打下一剂强心针。
盖.马威奇说:“今天这里的经济和30、40年前没两样。现在美国的经济萎缩,对本地人也没有带来任何影响,因为大多数的居民本来就是穷光蛋。老实说,从我有记忆开始,这里就是这样的萧条。”
虽然他们深深了解旅游业是复苏当地经济的不二法门,但是他们永远不会为了来迎合大众口味去牺牲货真价实的历史感。
比尔说:“许多了不起的老房子都被拆掉,并不是因为结构出问题,而是为了盖新房子。但这些新房子缺乏了老房子的风格和灵魂。”
盖.马威奇说:“这是历史,我们是为了保存这段历史。这些铁皮屋大多已从这块土地上消失了。”
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坐在铁皮屋旅店的院子里,当年佃农在收采棉花时自娱的阵阵歌声,仿佛仍环绕在空气中。这不是任何五星级酒店能提供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