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6:39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美国热点:斯诺登与民意


美国热点:斯诺登与民意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05:04 0:00

美国热点:斯诺登与民意

美国国防部属下的国家安全局前合同国工爱德华•斯诺登泄漏美国政府对电话和互联网进行大规模监控的国家机密。斯诺登由是一夜之间变成一个很热的人物。

在当今世界,当今中国,新闻人物的“热,hot”有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意思:一个是让人喜爱的热;一个是让人受不了的热,如烫手的山芋,如让蚂蚁惊慌失措地乱爬的热锅。

*斯诺登炙手可热*

斯诺登的热显然是两种热兼而有之。

这位29岁的年轻人破釜沉舟式的行动在很多人看来是贼胆包天,帮助敌人,帮助恐怖分子,十恶不赦。但在另外很多人看来则是正气堂堂,正直勇敢,是维护自由民主,维护美国的宪法原则和立国之本。

与此同时,无论是将斯诺登奉为英雄、捧为圣人的人,还是诅咒斯诺登是货真价实的重罪罪犯的人有一个共识,这就是斯诺登的出现给美国当局、美国人民、世界人民和世界有关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难题。

斯诺登猛然间抛出的难题不但弄得美国人和美国政府晕头转向,让美国的左派和右派、自由派和保守派晕头转向,也让中国人和中国政府晕头转向,让中国的左派和右派,自由派和亲执政党和政府的人晕头转向,阵脚大乱。

鉴于斯诺登引起的问题太多,太大,太有趣,鉴于本报道的主标题是“美国焦点”,本报道的重点将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有关斯诺登跟中国的关系问题,题为“中国网络观察:斯诺登的中国缘”的报道即将在明天发表,敬请诸位读者关注。

*民意与民心向背*

斯诺登泄露国家机密的行动对美国行政当局和奥巴马总统构成的挑战首先是政治的挑战。

在自由民主的国家,在即使是货真价实的流氓国家和流氓统治者也不敢公然否定自由民主的当今世界,举世公认的比较可靠的政治风向标是民意(不是茶叶末在茶杯上留下什么痕迹,也不是乌鸦大清早在哪棵树上呱噪,或帝王早上起床之后脸色如何,大便颜色如何),是有公信力的民意调查,是当权者不能操纵的独立而自由的新闻报道,以及这样的新闻报道所反映的民意。

从上述的这种民意来看,斯诺登现在跟美国政府和奥巴马总统是打了个平手。而且,目前有各种迹象显示,斯诺登明显地至少是略占上风,尽管他现在还难说占据绝对的或明显的优势。

但目前毫无疑问的是,美国政府和奥巴马总统显然在美国民意和世界民意方面明显地不占优势。

西班牙主要报纸《世界报》6月15日的一则报道就展示出美国当局这种明显地不占民意优势的局面。

《世界报》记者迪亚戈•多雷斯星期六(6月15日)从香港发出的报道的导语是:

“造成近年来美国情报部门最大泄密事件的爱德华•斯诺登拥有他的粉丝群。星期天,200多人(冒大雨)在香港游行,高呼‘不要引渡斯诺登,保护斯诺登。’”

多雷斯在他的报道中通篇都是正面描述香港27个民权组织和政党游行示威表示支持斯诺登。他的报道显示,在报道斯诺登事件的时候,世界媒体和绝大多数美国媒体一样,报道立场明显是倾向于小人物斯诺登而不是权势强大的美国政府,美国总统。

假如西班牙主要报纸《世界报》的报道的倾向性还算是比较隐晦,还可以勉强说是报道立场客观中立,那么,法国主要报纸《世界报》的倾向性则是毫无争议的赤裸裸。

*重返老大哥的《1984》*

法国《世界报》记者玛莎•赛里6月14日发表的报道标题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她的报道立场:

George Orwell peut remercier Edward Snowden
乔治•奥威尔可以感谢爱德华•斯诺登

在这样的倾向性十足的标题之下,赛里的新闻报道导语是:

“老大哥在看着你。’在英美报纸《卫报》和《华盛顿邮报》爆出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斯诺登揭露布什和奥巴马政府所批准的两个秘密的电子监控项目之后,乔治•奥威尔(1903-1950)的那本描写未来(人民一举一动都受政府监控)的小说又在美国大热起来。美国政府的监控项目不仅监控美国人,而且也监控欧洲人的电话和互联网数据。”

说到乔治•奥威尔,应当在这里顺便补充一句。在英美文学研究界,一般认为乔治•奥威尔(本名艾里克•阿瑟•布莱尔)是绝对一流的论说文作家,其文笔的清新、清晰、锐利,其价值观的可靠(不会糊里糊涂为强权者、独裁者唱赞歌)绝对是一流的,是毫无争议的。

但是,作为小说家,尤其是作为长篇小说家,他的文笔被普遍认为是二流的甚至是三流的,因为他所创造的小说人物都是概念化的,是所谓的纸板人物(cardboard characters),只是表达作者观念或思想的道具,不是活灵活现可以让读者感到呼之欲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

然而,对法国《世界报》记者赛里来说,这一切显然都无所谓。在她看来,奥威尔所表达的观念或思想已经足够重要,在今天依然不失其重要性。或者说,在产生了斯诺登的当今时代,当今美国,奥威尔通过小说《1984》所表达的思想尤其重要。

赛里报道的最后一段,也就是压轴的一段是:

“在面临可能的官司之际,爱德华•斯诺登离开美国,躲藏到一个外人不知道的地点。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写道,‘在到处都是欺骗的时候,仅仅是实话实说就是一种革命行动’。”

法国《世界报》记者赛里的这种倾向性十足的新闻报道或许会招致很多人皱眉头。

但在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媒体,认为记者就是应当在自己的报道中旗帜鲜明地而不是羞羞答答地表现自己的价值取向、表现自己的立场的记者也大有人在。

赛里显然属于旗帜鲜明派。

*民意,大量的民意*

斯诺登最先是通过英国《卫报》将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控项目曝光的。如此重大的美国新闻、对美国人的切身利益具有如此重大影响的新闻首先是通过英国报纸报出来,这显然是美国新闻界的奇耻大辱。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可以说是美国政府对美国人民保密成功,对美国新闻媒体管束成功,从而使通常是咄咄逼人的美国主流媒体这一次畏首畏尾,落在了英国报纸的后面。

这种成功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究竟是美国的的耻辱还是光荣,究竟应当归功或归咎于谁,美国有关当局目前显然还处于眩晕之中,还不知道如何回答这类问题。

美国的新闻媒体也正在反思这种让它们感到尴尬羞愧的问题。

对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来说,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让别人到自家的池塘里抓走了最大的鱼,让别人到自家的领地里挖走了最大的新闻。

挖到最大的新闻、抓走最大的鱼的英国《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眼下显然依然陶醉在技压群雄、大获全胜的喜悦中。

格林沃尔德6月14日发表报道,其标题和副标题字面上看是夸赞斯诺登,但读者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作为爆出大新闻的记者的喜悦之情:

“爱德华•斯诺登最担心的事情没有实现。这位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报料人先前唯一的担忧就是,他的报料没有人搭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他的报料正在导致真正的改革。”

在这里应当顺便再说一句,对任何国家的新闻记者来说,他们最大的刺激和快乐就是看到自己的新闻报道对社会产生他们所希望的影响。为了追求这种刺激和快乐,很多记者不惜出生入死。

但是,格林沃尔德显然还没有被刺激得太过、快乐得忘乎所以,所以在他还足够清醒,足够精明,在报道中罗列了大量的美国有关斯诺登的民意调查,以显示他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娱自乐自吹自擂:

“美国的民意测验数据本身显示出斯诺登透露的情况是多么震撼。尽管华盛顿官方对他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妖魔化运动,但《时代》杂志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54%的美国人认为斯诺登做的是‘一件好事,’只有30%的人对此表示不同意。这种支持率超过美国国会和奥巴马总统的支持率。”

*为什么还没有人上街?*

在斯诺登的问题上,世界媒体整体上来说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即倾向于支持或同情斯诺登而不是美国政府。

近几天来,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准许脸书、微软等大互联网公司有限地公布美国政府从它们那里提取用户信息的情况,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官员再度声明有关的监控项目阻止了多起可能的恐怖主义袭击。

但是,对美国公众、美国媒体和世界媒体来说,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也太少。

以色列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国土报》6月16日发表记者阿什尔•什克特的报道,就显示出这种“来得太迟也太少”的看法或情绪。什克特的报道的标题和副标题是:

“爱德华•斯诺登将永远也不会有安全了。我们也是一样不会有了---嗨,《1984》,给2013让位吧:大公司和政府正在欢乐地挖掘我们的(隐私)数据。但是,居然没有人去上街抗议。”

假如说,以色列《国土报》或其记者什克特在这里明显地表现出“哀民不争”的情绪,那么,日本主要工商新闻报纸《产经新闻》的报道,或许会让这种情绪得到一些安慰。

在斯诺登将美国政府监控项目曝光之后,对自己的隐私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地被政府掌握的危害性,美国民众乃至世界各国民众的认识或许还不够清晰和紧迫。

但《产经新闻》记者柿内公輔6月15日从华盛顿发出的报道和其他许多国家许多新闻机构的报道显示,斯诺登的报料让美国的互联网大公司坐不住了:

“最早发表报道的美国报纸《华盛顿邮报》指出,美国政府机关直接从信息产业企业的网络服务器直接提取信息,因此,用户对隐私保护问题的疑虑增强。

“信息产业界为此惊慌起来。对管理大量个人信息、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的企业来说,彻底地保护用户隐私是生命线。假如用户的信赖受到动摇,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美国各大互联网服务公司表示‘没有准许政府直接从其服务器中提取个人数据,’但它们要遵守保密义务,不能公布政府要求提供信息的实际情况。于是,脸谱网和微软、谷歌等公司要求政府准许公布有关情况。”

*民意调查的笑话*

关于斯诺登究竟得到多少民意支持,目前还有争议。

其中最引人注目、最引人争议、最惹人笑、惹人诟病、惹人皱眉的民意测验大概是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和《华盛顿邮报》日前联合进行的民意调查。那项调查结果显示:

“55%的美国年轻人表示,为了调查恐怖主义,国家安全局秘密获取千百万美国人的电话记录是可以接受的。所有年龄段的人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接受的比率则为56%。”

这个民意调查结果好像是显示出,大多数美国人不认同斯诺登的观点,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斯诺登是大惊小怪惹是生非,给政府添乱子,给打击恐怖主义制造了障碍。

然而,任何一个学过社会科学、学过民意调查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民意调查属于垃圾和笑话类别,是不可信的。用社会科学和统计学界的常用语来说就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一公布,也确实是立即受到了强烈的批评和嘲笑。

在这里,我们不妨来一点社会科学的学术小科普。

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民意测验:询问接受测验的人:“为了挽救你的生命,你是否愿意砍掉一只胳膊?”我们可以发现,会有超过50%以上的神智正常的人表示愿意砍掉一只胳膊。

假如谁要是由此得出结论说,“当今美国人(或中国人)大都愿意做独臂英雄,”这显然是一种荒谬的结论。

不赞同这种结论的人当中肯定有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

奥巴马在竞选总统的时候攻击小布什总统的行政当局的一个主攻方向就是攻击布什行政当局以反恐为借口大肆侵害公民权利和宪政法治。

奥巴马总统当时反复高声强调,布什行政当局要美国人在反恐安全和宪政法治问题上作出选择,是自欺欺人的选择(the false choice),美国人应当而且也完全可以在确保他们历来享有的宪政法治的同时追求反恐和安全的目标。

美国许多学者和评论家(如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教授丹尼尔•索洛夫,见6月16日的《华盛顿邮报》)指出,如今,美国公众所要求的也不是宁愿放弃反恐也要 保持个人隐私这样的选择,而是只是要美国行政当局告诉他们,为了反恐,究竟他们要放弃多少隐私,有什么具体的保障机制可以确保他们的隐私信息不会被政府当 局滥用,公众可以如何监督政府不滥用。

*不仅在美国闹笑话*

皮尤研究中心民意测验明显地闹笑话的事情,不仅仅是发生过一起,也不仅仅是发生在美国。

在2007年,皮尤进行的一项世界各国民意调查显示,就对自己国家现状的满意度而言,中国人是最高的,以83%领先世界各国。

皮尤的这一民调结果受到中国当局的热捧,也受到众多的中国公众、中国国内外评论家和学术界人士的嘲笑和质疑。

批评者指出,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当局对这样的调查结果也是坚决不肯相信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中国当局为什么要进行网络封锁,新闻封锁,信息封锁,为什么要将维稳预算经费,也就是控制社会的费用提得比军费还高;为什么中国的富豪和中国的官员纷纷向西方国家转移家小和钱财。

批评者的这种逻辑推理,后来也得到了毫无争议的事实证明。

今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进行了一次网络民意调查,询问四个问题:

1、您是否赞同“中国共产党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加快推进改革”的说法?
2、您是否赞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说法?
3、您是否赞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说法?
4、您对中国“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制度怎么看?

接受人民网的网络问卷调查、对上述四个问题作出否定回答的网民的比例分别是:

73.45%
80.91%
82.56%
82.56%

这样的结果显然使人民网尴尬万分,甚至十分恐惧。人民网旋即紧急关闭了那个调查网页。

人民网的民意调查使自己成为笑柄,也使皮尤成为笑柄。

但皮尤显然是没有接受教训。

中国官方媒体显然也没有接受教训。

查如今的互联网,依然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国家、政府满意度最高”或“满意度大大超过西方国国家民众”的所谓新闻报道比比皆是。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