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02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洛杉矶亚裔演员通过话剧纪念六四


1989年的六月四号,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中国人用鲜血写下了历史,二十年后的同一天,洛杉矶的一群年轻的亚裔演员演出话剧来纪念这个历史事件。

*给一个革命学生的信

20年前的六月四号,坦克碾过天安门广场上抗议群众的血肉之躯,20年来,六四天安门血腥镇压事件一直是中国的禁忌,只有在海外,年复一年,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他们的共同诉求是:勿忘六四。

其中,洛杉矶的纪念活动独树一帜。一群 20来岁的演员和导演将在六四二十周年的当天晚上,在洛杉矶演出女作家伊丽莎白黄的话剧“给一个革命学生的信”,向六四死难者致敬。从年龄看来,六四事件距离这群年轻人十分遥远。

郭加熊是话剧导演。

郭加熊说:“我承认,天安门广场出事的时候我才六岁,不懂得什么,而有一些人,当时虽没有出生,但到现在还不知道中国发生过这个悲剧事件,这本身就是不幸。 一个国家把人民的行为、人民的奋斗抹杀掉,是个巨大的悲剧,是对人民的不敬。要让人们知道天安门广场的悲剧,是我导演这出话剧非常重要的原因。”

不过,扮演华裔女孩蓓蓓的唐天欣对角色却能感同身受。

唐天欣说:“我六岁的时候天安门事件发生了,现在想起来还像昨天一样,当时我住在香港,新闻不停的报道,所以说,我对这个事件已经有所了解,现在等于重温天安门事件,对我是很有意思的经验。”

另外一个女主角茱莉亚周是韩国裔,她扮演凯伦。

茱莉亚说:“我扮演的中国女孩角色,她没有自由但渴望自由,我心想,这是个很棒的故事,剧中人要走过不可思议的旅程,才能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故事从美国华裔女孩蓓蓓1979年到北京探亲,在天安门和向往自由的中国女孩凯伦巧遇,两人开始通信,十年之间,她们分享了成长过程的憧憬、快乐、挫折和恐惧。对于美国和中国的制度和现象,也不时发出质疑。

*挡坦克的青年激励了剧作者

剧本是华裔作家伊丽莎白黄将近20年前写的。

伊丽莎白说:"我觉得我既是戏里的蓓蓓,也是凯伦,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资本主义?两者是否可以用等号连接,一直在我脑海辩论,最后我想到要用这个故事来纪念天安门广场的事件,把我的感觉写下来,所以是个非常个人化的故事。 挡坦克的青年,是89年非常动人的画面,他挡的不是一辆坦克,而是许多坦克,一个普通人为了自己的信念挺身而出,那个形象激励了我写这个剧本。”

唐天欣说:“对我来说,这个故事强调的是-蓓蓓发现自己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多的天地,如果观众看了这出戏以后,也能有所醒悟,每个人都更爱惜自己,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在剧中蓓蓓得知凯伦参加天安门广场示威,担心不已。

演员唐天欣说:“这出戏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天安门事件在我的眼前重演,让我回忆起六岁时候的许多情景。”

茱莉亚说:“我在美国生长,自由惯了,那一幕提醒我:不是所有人都有自由,我必须珍惜我们手中的自由和权利。”

如何让演员体会广场学生的心情,是导演的一大挑战。

郭加熊说:“我们美国人常把自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要让演员体会角色所在的缺少自由的环境,需要经常提醒他们。要他们想象自己的朋友、伙伴和同事在身边死去,而他们仍然要继续为所有的人争取自由。”

凯伦的来信,在天安门军事镇压前夕突然中断。

扮演凯伦的茱莉亚说:“我们推崇那些追求自己的信念的人,我们不忘记他们牺牲性命所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能让观众知道六四事件,让他们看到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就算尽到演员的一点责任了。”

*人性的共同之处

前天安门广场学生领袖之一的王超华应邀上台答问。

王超华说,“中美双方两个女士可以沟通或者有沟通困难的同时,你看到他们共通享有的人性的一部分,所以你也可以知道,虽然他们有那么多不同的意见,可是在最后看到能够在枪口面前站起来的时候,他们的心是相同的,这是最使我感动的。”

六四20周年当天晚上在洛杉矶加演一场“给一个革命学生的信”, 由洛杉矶的视觉艺术家协会赞助。

剧作家伊丽莎白说:“这个剧本说的是见证,是从我个人观点提出的天安门事件的见证。”

关键词: 六四,话剧,华裔演员,伊丽莎白黄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