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六四”周年临近之时,与“六四”有关的事件就尤为引人关注。原“六四”学生运动领袖柴玲逃亡美国后虽然逐渐淡出民运,但围绕她的争议一直没有完全消失。最近,有关她在2007年起诉纪录片“天安门”制作人的消息再次浮出水面,对于这起诉讼的是非曲直,见仁见智。记者亚微采访了经历这场运动的原学生领袖和学者,请他们谈谈对柴玲以及这一诉讼案的看法。
原“六四”学生运动领袖柴玲以及由她担任总裁的Jenzabar公司起诉纪录片“天安门”制作人一事,最近再次引起公众的关注。事情的起因是,波士顿"Long Bow Group"公司1995年发行的纪录片“天安门”中引用了美国记者康宁汉对柴玲的一段采访,其中几段讲话颇为引起争议。
例如柴玲说:“...下一步作为我个人,我愿意求生下去,广场上的同学,我想只能是坚持到底,等待政府狗急跳墙的时候血洗...”,“...我想,也只有在广场血流成河的时候,全中国的人才能真正擦亮眼睛,他们真正才能团结起来...”柴玲这些话被一些人解读为“让他人流血,自己逃生”,再加上柴玲逃亡后远离民运圈子,专心学业和事业,因此引起很多非议,有人甚至指责她为机会主义者。
*柴玲认为影片歪曲她的形象构成诽谤罪*
2007年,柴玲和美国丈夫开创的Jenzabar公司以诽谤和侵犯商誉为由起诉了"Long Bow Group"公司。美国法庭去年8月撤销了诽谤案,但是侵犯商标案仍在继续进行。最近,"Long Bow Group"公司以言论自由为由在网上发起联署签名,目前已经有来自世界各地上百名学者和专家支持响应。
*王丹“为柴玲辩护”*
流亡美国的原“六四”学生运动领袖王丹不久前在香港《明报》上撰文,题目是“为柴玲辩护”,以此提醒人们以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王丹说,多年以来,外界对柴玲的评价是不公正的,因此,柴玲出现反弹情绪,他完全理解和同情。
王丹说:“第一,不管柴玲说了什么,柴玲是最后一批撤出广场的。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到底是看他的言论,还是看他的行为,外界只是听她那几句话,没有看到她其实是坚持到最后了。第二点,即使柴玲讲的话过激,要结合当时具体情况以及柴玲的个性,否则就有断章取义之嫌。第三点,柴玲这些年虽然淡出民运,但是她受到的攻击其实也是别人所无法比拟的。这样庞大的压力下,她选择淡出的方式,我觉得也是应该给予理解的。”
*王军涛:柴玲有权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哥伦比亚政治博士,曾被中共当局称为“六四”运动黑手的王军涛说,作为柴玲以及纪录片“天安门”制作人卡玛双方的朋友,他觉得她们的初衷都是要推动中国的进步。王军涛表示,对卡玛来讲,她拍摄“天安们”是希望还原“六四”的真相,促使中国人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而对柴玲来说,在外在压力已经影响到她正常的工作和事业的情况下,她觉得有必要通过法律行动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澄清一些历史问题。
王军涛说:“我对美国司法体制理解是,它除了要维护基本正义之外,它还可以帮助人们澄清一些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媒体等其它方式更有效,我对柴玲采取这个方式是理解的。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卡玛继续以她独特的角度对中国的问题,中国的各种力量,包括民运人士进行观察。如果她觉得有什么问题,还是可以进行监督并讨论她接触的问题。我希望这件事能澄清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相关事实,”
*封从德坚决支持前妻,称影片是对六四运动的诬蔑*
柴玲的前夫、流亡美国的“六四”学生运动领袖封从德透露,早在10年前,他就建议柴玲把纪录片“天安门”中歪曲的内容放到法律的平台上来解决。他认为,这部影片把学生的行为描述成极端非理性的,这是对“六四”运动的诬蔑。
封从德说:“卡玛这部电影从效果和剪辑的手法看,对柴玲是有恶意的和妖魔化的,比如它把柴玲引述别人的讲话全部剪掉,然后变成柴玲自己的讲话。‘天安门’这部电影就是这么处理的。整个电影对‘八九’年的学生运动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歪曲,对‘八九’年历史的了解也是误导的。”
封从德对柴玲在“六四”事件后逐步淡出民运的做法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天安门’抹黑柴玲的同时,里面的民运的领袖也好,还是理论家也好,也都是在骂柴玲,这种乌合之众的民运,里面受到中共的渗透、干扰和误导都非常严重。这样的民运,在我看来不参加也罢。柴玲不愿意继续在这个平台上做什么。我非常地理解。她只要坚持不向中共投降,她在美国生活得很好,甚至办一个很大的公司,对此,中共是很害怕她的,所以,每年‘六四’前都会造她很多谣。”
*李海:对当年的战友淡出民运表示理解*
目前在北京居住的原“六四”学生领袖李海表示,虽然他对这个诉讼案不是很了解,但是对柴玲采取的行动以及淡出民运的做法表示理解。
李海说:“如果是作为一种付出和一种牺牲以及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就柴玲来讲,她有当年那么一种迸发,作为一个人来说,这完全足够了。别人没有权利要求她做得更多,因为我们自己还没有做到。在这个法律程序中,他们双方都会付出很多代价,也许有些结果在他们看起来,当初还不如不这么做,但对外面的观众来说,也许能够提供更多的一些思考。”
*戴晴:影片遵循了应有的创作原则*
北京独立评论人士戴晴曾经对当局镇压六四学生进行过公开谴责。她在影片“天安门”中是被采访者,而且是制作人卡玛的朋友。戴晴称,为了向世界展现真实的面目,保持柴玲讲话的完整性,卡玛不惜牺牲影片节奏,完全保留了她的采访。
戴晴说:“卡玛本人虽然是一个美国公民,但她是在中国出生长大的,长到21岁,中美复交以后,她才再回到美国,重新接受教育。实际上,卡玛受的教育是中国教育,她更关心的,也就是心心相连的是中国的局势。在天安门广场发生‘六四’事件后,她更象是一个中国人,然后痛心,觉得我们应该反思的东西太多了。”
戴晴认为,卡玛更多是出于关心民运的中国人的冲动来创作这部影片的,但作为制作人,她要努力遵循应有的创作原则,这一点,她努力做到了。
关键词:六四,天安门,学生运动,领袖,柴玲,中国,美国,起诉,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