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7:20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美专家吁国会制定长期研发战略


研发是价值链中最值钱的一个环节。近些年来,中国在这个环节上急起直追,势头迅猛,令美国业内专家感到紧张。他们建议国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早做绸缪,确保美国的研发优势能够经久不衰。

中国经济的崛起给美国带来的震撼是持续不断的。先是在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急速发展,中国制造的玩具、鞋袜、服装等产品迅速占领了美国市场,让美国消费者开始对中国侧目而视。随后,中国产品沿着价值链稳步攀登,电视机、电冰箱、录像机、照相机等各种电子技术产品进入美国消费者家庭,廉价的概念为优质的概念所替代,让美国同行感受到新的压力。现在,中国又瞄准了价值链的最顶端--研发--这一目标,并发动了冲击。美国业内专家对中国这一行动的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感到震惊。

*中国向创新经济转变*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卡瑟林.沃尔什(Kathleen Walsh)在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听证会上介绍情况时表示:“正如媒体上广泛报导的那样,中国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增长迅速。《中国经济评论》报导,12年来,中国在研发方面的开支平均每年增加17%。2007年,这项开支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49%。这个比例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是相当了不起的。”

沃尔什女士表示,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宣布,中国要从“世界工厂”转变成“创新大国”。中国计划在2020年的时候把研发开支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2.5%,完成传统经济到创新经济的转变。

参加这次听证的美国学者、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肯特.休斯(Kent Hughes)指出,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堪与日本一比。

他说:“2006年,中国在研发投资方面的世界排名是第五。但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供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二。这个说法有争议,但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宣布了自己的雄心,而且也在给这个宏伟的目标提供雄厚的资金。”

专家指出,中国为了保证研发水平的全面提升,首先是加强了人才的培养。从1995年到现在,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从80万增加到500多万。中国的学生中,学工程的比例占三分之一。如果再加上科学专业的学生,这个比例就高达40%。

休斯认为,经过大约30年的努力,中国的创新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央计划体制转变为一个多元的商业化的体制。他说,由于美国和其它国家的许多跨国公司纷纷把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中国作为一个研发基地的整体环境变得越来越具有诱惑力。

*沃尔什:勿轻视中国研发能力*

美国专家警告说,美国不能够轻视中国研发能力的发展前景。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沃尔什说:“中国现在看来具有长期支持研发投资所需要的能力。中国政府一直在科技和研发项目上进行投资,现在又加上外国投资的进入,外汇储备的增长,并建立了风险投资体系。此外,中国贸易量在快速扩大,经济繁荣还在发展之中。这一切都显示,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官方和民间对研发项目的财政支持将能够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沃尔什女士表示,中国还在不断改革研发资金的分配方式,缩小它们跟世界最佳方式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资金的使用能够在多层面产生更高的效率。

*休斯:美须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休斯告诉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的委员们,中国大力投资研发能力给美国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挑战。他认为,美国必须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从而保证美国所拥有的研发优势不会步制造业的后尘。

他说:“我们已经看到制造业从美国流失出去,也看到设计工作外包到中国等地,现在研发工作也开始外流。这里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工业基础是不是会在相当程度上流往它国?主要是去了中国,但也有越来越多是去了印度和其它国家。这个趋势是否正在削弱我们的整体竞争力?”

休斯向国会提出的建议是,要加强对研发趋势的观察和跟踪,掌握最新的变化和动向,同时要了解业内企业的需求,并会同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出长期的应对战略。

不过,休斯认为,虽然这个战略的具体内容还有待深入研究制定,但有一点是相当明确的,这就是美国需要认真对待研发人才的培养和争夺。他说,二战以后,美国吸引了全球大量的人才,奠定了美国在全球研发中的领导地位。但最近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美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大为减弱。休斯表示,加强研发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高美国对人才的吸引力应当成为美国研发战略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美国,研发,国会,长期战略,中国,创新经济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促出口迎战特朗普贸易战,中国此举能否奏效?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0:04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