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近日对办公厅内设机构做出调整,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督查工作。政治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建立更为畅通的信息渠道应付突发事件,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但是在公众监督方面仍然没有作为。
国务院办公厅7月10号发布了一份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将其内设机构从6个增至9个,并将编制由219名扩大到519名。
根据这个新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增设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督查室、电子政务办公室和财务室4个新机构。中国官方媒体说,这次国务院内部调整是政府在明确各部门职责方面所做努力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为了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责、加强应急和督查工作。
此外,这个规定没有将信访纳入主要职责,但是在其他事项中规定,国家信访局将由国务院办公厅进行管理。
北京的京华时报引述分析人士的话说,这是十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在职责、机构、编制上所作的最大一次调整。
但是官方文件和媒体报道都没有就“突发事件”做出进一步说明,也没有提及近期发生在各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与国务院此次机构调整是否有直接关系。尽管如此,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事件恐是当局做出此番调整的一方面原因。
北京的近代史学者章力凡说:“我个人感觉,一个是目前这种突发事件可能比较多。过去信息不够畅通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就是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而地方上的处理未必得当,就可能导致事态失去控制。”
章力凡说,类似贵州瓮安大规模骚乱这样的官民冲突群体性事件,实际上反映出地方长期积累的问题,而在发生这样的突发事件后,地方的处理态度往往非常强硬,尽量打压,把事件压下去。
章力凡认为,地方政府在处理这类事件时方式过于简单化,如果引发连锁反应,恐怕难以收拾。他说,中央政府可能注意到这种情况,希望疏通信息管道,及时对事态加以控制。
他说:“还是一个‘直通车’的一种管道,就是说,在各种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出现的时候,它能够及时地把信息搜集上来,把处理预案贯彻下去。”
香港开放杂志的执行编辑蔡詠梅说,政府采取这样的态度并不一定是要代表人民说话,而是希望获取到相关信息,尽快避免事态扩大。
她说:“因为中国现在地方发生这一类的冲突,信息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官方和地方政府讲的是一套,民间讲的又是一套,然后网上又有很多不同说法。所以,我觉得他们希望能够取得主动,解决这些事端,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比较全面地、准确地掌握事件的真相。”
但是,北京学者章力凡对于这样的机制调整是否有效持怀疑态度。他说:“我还是怀疑这个有效性。实际上现在就是‘尾大不掉’,就是说地方有很多事情是在绑架中央。就是这样处理了,造成既成事实。然后从中央政权来讲,实际上对地方的控制力这些年来是削弱了的。而且从很多事情可以看出来,地方和中央实际是出于一种博弈状态。”
然而,章力凡指出,这样的改革只是体制内的监督,只是增加了体制内部的“微循环”;实际上正常的民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机构的设置并没有得以体现。
关键词:舆论监督,中国,国务院办公厅,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