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中国企业纷纷慷慨解囊,为抗震救灾出力。尽管它们的善行得到公众的赞赏,但是专家认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应是一时之举,而应建立起长期机制,在这方面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月12号地震发生后,中国企业不仅反应迅速,而且捐赠数额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对企业在此次赈灾活动中的捐赠行为满意度高达99.8%,其中对国有企业的满意度最高。
公众对企业捐赠的动机也大都给予正面评价。根据5月24号进行的这项调查,73.2%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捐赠是在响应公众期望,履行社会责任。
中国企业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跟以往相比是一大进步。根据三年前的一项调查,当时在中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1000万家企业当中,仅有10万家曾经为慈善事业捐过款物,剩下的99%的企业则从未有过慈善捐助记录。
还有的企业,虽然承诺捐款,但实际上并不兑现。根据湖北省民政厅公布的数据,在今年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中,1.06亿承诺捐款实际到帐仅7383万元。
专家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应仅体现在一时一事上,而应是长期的制度性行为。南京户外运动协会执行理事李春宏说,中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主要是靠老板或者领头人的个人意愿和感情。
他说:“ 中小企业的话,老板是什么样的人,他在社会责任定位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他说,他的公司在回馈社会方面做哪些事情,就全凭他个人的偏好。中国社科院所做的调查也显示,12.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捐赠是出于企业领导人的个人感情。李春宏认为,政府要进行积极引导。
他说:“西方总体的民众的受教育程度, 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维护社会秩序的意识,要强于我们这个国家和这个现状。那这样的话, 一方面民间有这个行为和愿望,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站出来去积极引导和规范。”
在中国社科院的调查中,有7.7%的人认为企业的震后捐助是借机做宣传、打广告。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也表示,不少中国企业只是把捐助当成公关手段和自我宣传。他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是一项长期战略,中国企业需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对于中国来说还是比较新的,在这方面首开先河的是跨国公司。
他说:“在曾经很长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在1949差不多要到80年代初期或者中期的时候,企业并不是一个主体,企业只是整个国家机器中间的一个部件或者是一个螺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刚才我说到的企业社会责任就无从谈起。”
中国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说,进入21世纪,随著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推进企业责任,中国国有企业固有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再一次被激活。他说,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国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跟许多跨国公司一样,到2007年为止,共有11家中国国有企业主动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伊始,国资委还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企业社会责任有很多方面,还包括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和企业对环保的责任。近年来,中国银行开始把企业污染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数据库,要求在向公司贷款的时候执行严格的环保审查程序。这就是所谓“绿色信贷运动”。中国官员透露,银监会正在起草一份指导性文件,准备把企业的能效和排放标准与其信用排名挂钩。
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博士克丽斯廷.李说,中国的根本价值观强调的是“人”。
她说:“帮助他人、慷慨大方、不要贪心、待人和善、尊敬别人,这些思想深植于中国文化和传统,今天更应该发扬光大。”
关键词:四川地震,慈善,救济,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