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7:43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中国环境公报喜言拐点 专家异议


中国政府日前公布《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提出了中国环保工作中出现的可喜的“拐点”。但是,中国的一些环保专家认为,现在作出这个结论为时过早。

*好数字和老问题*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为配合星期四的“世界环境日”, 公布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提出了一些可喜环保数据,例如,2007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下降百分之3.14,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下降百分之4.66。公报显示,城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声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固体废物排放量略有减少, 环境电磁幅射水平总体较好,自然保护区稳步发展等等。

不过,公报也指出了急需解决的环保问题,例如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局部海域污染严重,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

*进展和挑战*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中国分部的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指出,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特别是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例如中国去年关停了大约5百多个机组没有效率的小火电,对整个地区的大气污染起到了缓解作用。但是,杨爱伦指出,中国环境的挑战依然非常严峻。

“当更多的地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环境破坏的源头其实更加分散了,而且更加难以管理。过去,中国经济还只是非常依赖于国有大企业,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管理的。现在,很多的乡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工厂,可能对当地的环境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如何把环境政策不光是落实到国家比较高的层面,同时也落实到每个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基础指标和社会制度改善才是拐点*

四川环保组织“绿色江河”的副秘书长谭作人解释说,所谓拐点是指环境向着好的方向全面转化。他认为,综和各方面情况来看,目前还无法推出“拐点”的结论。

“拐点必须是,一些主要的基础性数据有根本性改变才会形成拐点。现在,特别是水污染,水环境继续恶化,其它方面虽然有一些改善,比如节能减排,减少空气污染,这些只是一些局部的改善。但是,如果一些主要的基础性指标没有改善,就不能简单地称为拐点。”

谭作人指出,使用“拐点”这种模糊性的语言概括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环境发展趋势是不科学的。他认为,环保只有监测指标的改善,没有社会制度的改进,不能称为拐点。

“政府从5月1号开始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条例,但是在制定这些条例时公众参与度不够。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社会的环境保护制度,特别是社会性制度的形成,也就是我们制度的设计和建设等。如果这方面有根本性改变,那么说我们的环境保护出现了全面的拐点,我是认同的。”

*水污染到了临界点*

北京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传播与公关部主管易懿敏表示,2007年,中国环境依然危机重重,她以太湖蓝藻事件为例说明,现在就提出中国环保已经到达拐点还为时过早。

“这个事件显示,江河湖泊的污染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临界点。2004年时,曾经有人说中国提前到了环境拐点,就是说,过了这个拐点,随著中国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会降低。但是,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颠覆了大家的期望,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判断中国的环保到了拐点的时间。”

易懿敏所说的太湖蓝藻事件,是指2007年江苏无锡太湖水域蓝藻大暴发,导致无锡自来水发臭,直接危及饮用水源安全。中国专家指出,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是导致蓝藻暴发的重要原因。

*环保亮点*

不过,易懿敏也提到中国环保的一些亮点,例如在节能减排方面,污染物的排放量首次呈下降趋势。易懿敏还以厦门市民迫使严重污染项目下马,北京六里屯居民推动垃圾焚烧场项目暂停的例子说明,公众的环保参与得到持续推进。

易懿敏指出,从去年中共17大上提出建立生态文明的目标来看,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生态和环保的份量。

关键词:中国,政府,环境状况公报,拐点,环保专家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2025会成为俄乌战争结束之年吗?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9:03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