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卡塔尔星期四签署能源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卡塔尔在今后的25年中每年将向中国提供3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观察人士指出,这是中国为了确保经济高速发展而在世界各地展开积极能源攻势的最新进展。有些专家把中国的这种努力称为能源外交。那么,中国真的有一套能源外交策略吗?
有关协议是中国的两大石油巨头中石油与中海油共同与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签署的。中国官方媒体在报导中卡能源协议的时候说,“中国赴海外寻找液化天然气气源的努力又有斩获,这意味著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之后中国又获得一个重要的液化天然气的稳定供应来源。”
中国总理温家宝告诉来访的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马德说,中卡两国合作的焦点在能源领域。哈马德表示,两国最近在能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后还要加强双方能源工业的合作。
*国际社会愈发关注中国举动*
最近这些年来,随著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加强以及对能源需求的扩大,中国的能源安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影响到国际能源市场,它对能源的消耗也对国际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另外,北京对能源的需求也开始影响到它的国际行为。
为了满足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北京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能源攻势,刻意同石油蕴藏丰富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过去10年通过同非洲、拉美、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国家签署长期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合同,使中国的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
中国还对大型的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项目进行投资,而且还在海外的产油地购买股份。这就是媒体和一些学者常说的中国的能源外交。
*中国是否具有能源外交政策?*
不过,芬兰国际事务研究所驻北京的资深研究员林达(Linda Jakobson)在华盛顿表示,能源安全只是中国外交战略思维中的一个变量而已,因此能源外交的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原因有两个。
她说:“首先,这个说法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中国政府官员制订了一个事先计划好的、密切协调的能源政策,他们然后对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活动发号施令。但是,在中国政府和国有石油公司方面究竟谁掌握主导权的问题上存在相互矛盾的证据。”
这位在中国和东亚地区生活了15年、并且撰写了6本专著的学者表示,毫无疑问,中国政府和国有石油公司之间存在共生的关系,大石油公司的负责人一般都是由政府任命的,而且在理论上这些石油公司在海外进行重大投资活动之前应该寻求政府的许可;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这些石油公司本身都是很大的雇主,它们也向中央政府提供大量的税收。
不过,林达指出,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这些大的石油公司必须根据市场原则来运作,像其他西方公司一样寻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这些石油公司的老总与政府官员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便进行有效的运作,而这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石油公司的老总并没有什么不同。
与其他一些中国问题专家所持看法不同的是,研究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林达并不认为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活动是跟著中国政府的指挥棒而起舞的。
她说:“在我看来,与其遵循政府做出的具体规定,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更可能利用政府政策来为自己出于商业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寻找合适的理由。我认为,政府政令的措辞因为非常的不具体,因此石油公司一般能够从中找到某些条款来使他们的行动合理化。”
林达认为能源外交的说法不准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其次,我反对使用中国能源外交的说法,是因为它不确切地把中国的外交描述成完全只针对中国的能源需求。实际上,中国政府官员在石油和其他资源丰富的国家展开的活动的急剧增加,只是中国在全球展开积极外交的一个方面而已,因此,需要对中国在这些石油丰富的国家的外交活动重新进行评估,把它看作是中国不断演变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这位研究中国能源安全的芬兰学者表示,中国和苏丹的关系非常突出地说明了中国的外交决策者在新的外交时代所面临的诸多矛盾。
这位学者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目前正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随著越来越多的非官方角色活跃在国际舞台,中国官员正在忙于应付这种新的现实,使政策不断地随著国际环境以及中国不断变化的需求而做出调整。
林达还指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与中国一样,能源需求日益扩大的印度也在石油丰富的专制国家进行了投资。例如,在苏丹,印度石油公司控制了25%的苏丹石油市场,中国控制了40%;但是,印度在苏丹的石油投资却没有受到像中国所遭受的那种批评,它在苏丹拥有的石油股份也没有像中国那样受到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她认为,西方政界人士对中国和印度在确保能源需求上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无疑给那些把西方国家看作是执意要遏制中国崛起的人提供了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