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在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采取工业向发展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方法,力图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在成都市近郊的双流县,一些过去的农民现在成了农业工人,他们把自己的土地出租给专业大户或者生产企业,然后又反过来在这些企业里打工。
四川省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杨世佐认为,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意义非常重大。他说:“农民把土地租给这个公司以后,农民要收租金。
他原来是种植业收入,他现在租金收入有了。他还要打工,打工收入有了。他还作为土地入股,股份收入也有了。土地向经营者、大户头集中的话,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提高了农民收入。”
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双流县实行的“三集中”里的一个“集中”。其他两个“集中”是:工业向发展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耕地被占*
近年来,在“加快城镇化”的口号下,中国一些地区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强占农民土地的现像,致使庄稼被毁、老屋被拆、耕地被占、人口被迫迁移。成都市的做法就是为了避免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掠夺农民土地、失地农民无法就业等问题。
现在,双流县金桥镇的土地大部份包给国内外的业主了。镇长龚文秀说:“外资的主要有法国的威迈,还有韩国中国合资的虹禾原野。他是农业工人,我们提供一些培训。我们的农民原来是种自己的粮食,现在在业主的公司里面帮公司做工。有一部份到其它工厂做工。每年的平均收入是5352元,这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出租给企业的土地,租金按土地的好坏折合成大米,一亩地从700斤到1000斤不等。今年的米价是一块3.5元一斤,折合成800斤的耕地,一亩地一年可以收租金近千元。
村民王国庆认为,这种做法蛮划算的:“我包出去一亩三分地,(一年)1千多块。自己种不行,农药有点贵,算起来达不到那么多。你还可以帮他做,得点钱,就更加划算了。”王国庆说,他的孩子,有的在成都市开出租车、有的搞建筑,生活比过去强。
*失业人口*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今年年初发表的一篇文章说,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就业和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十分突出。近几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一直维持在33万人左右,登记失业率在4.4%上下。
不过,据成都市市长葛洪林说,成都去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2.8%。
至于城镇化进程中经常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耕地的日益减少,葛洪林市长说,成都对耕地采取了保护性措施。他说:“成都非常注重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我们对耕地的保护有一个政策。虽然很简单,但是很管用。名称就四个字,叫‘占补平衡’。你用了一亩建设用地,你就要退出一亩耕地。”
杨世佐说,从四川全省来看,耕地面积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有所增加。谈到工业向发展园区的集中,杨世佐说,这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收益差、污染大的企业被首先淘汰,就连一个污染较大的20万千瓦机组的电厂也被关闭了,“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工业用地的节约性、效益性,即使有污染也可以进行治理”。
*小农经济*
千百年来,中国实行的是小农经济,居住分散。四川省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杨世佐说,农民集中居住可以减少占地,而且社区由政府统一规划,出资建设道路、学校、医院,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新华社报导,目前成都原有的116个工业开发区已调整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到2006年底,全市共实施土地规模经营153万亩,各类农业产业化企业联系带动农户123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9%。此外,近27万农民住进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报导说,“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在成都正逐渐变得模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