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罗思高最近在中国农村的研究显示,民主选举更能让村民受惠。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思高(Scott Rozelle)近年来频繁往返美国和中国,研究1980年代中国开放乡村选举之后,农村状况是否因为直选村子领导人而有所改善。
最近,罗思高在洛杉矶南加州大学与学者讨论他尚未发表的研究论文《乡村选举、公共投资以及中国式的政治分肥》。罗思高引用美国通俗的(PORK BARREL:议员为讨好选民而争取到的地方建设拨款)说法,把民意代表替大家争取更多公共资源叫做政治分肥。
罗思高说:“我们把这种(分配公共资源 )的机制叫做中国特色的政治分肥。我们发现透过直接选举,确实有正面的影响,许多村领导替村子落实更多公共投资和改善,希望下一届大家还会选他,让他连任。”
罗思高的研究在中国百万个村子中随机取样,在吉林、河北、江苏、云南、四川、甘肃6省选取了2400多个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在已经举行了5届选举的10多年期间,每个村子落实了多少公共建设计划,例如开路、架桥、灌溉、饮用水、学校、医疗、开发新社区等各种计划,投资总额有多少。然后再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看看增加的程度与选举有没有关连?是怎样的关连?
罗思高说,调查发现75%的村民认为现在比5年前有所改善,但是近80%的人仍不满意 。5成到8成的人说,应该把经费花在加强建设上面,只有3%认为应该用在领导的办公开支或请客吃饭上面。
罗思高说,现在中国农村平均是每村每年有一项建设计划,相较于墨西哥或是巴基斯坦全部靠中央分配经费,5年才有一项计划,中国情况相当不错。各村计划的经费平均36%来自上层拨款,18%农村自筹,46%上层和农村合资。村民还贡献大量无薪水的劳力,另外还有养牲口、种兰花等各种私人企业。
不过,比起日本或韩国美丽的农村,以及超过中国3倍以上的投入经费数额,罗思高说,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罗思高也发现,这些农村建设与选举有正面相关。直选产生的村领导确实替村民争取10%以上更多的建设计划和经费投资,当选连任的机率也高出15%。
罗思高指出,虽然中国法律规定村级选举由人民直选,可是还有21%的地方是由上面指派。所有提名更需获得上级批准,决定哪些人可以参选,哪些人不能当候选人。有些村子甚至因为上面不批准候选人名单,乾脆取消不选。
南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纽捷特( Jeffrey Nugent )对罗思高的政治分肥理论并不赞同。他说:“他(罗思高)只是用个较引人注意的词语。既然大部分经费来自上层拨款,那么选出来的村民代表未必能发挥太多的作用。”
南加大另一位经济教授郑志诚则赞同罗思高“民主选举会导致经济发展”的观察。他说:“应该会有这样的结果,虽然现在影响可能还不够大。就像台湾选举之后,确实资源分配也不一样。”
罗思高透露,他到中国100多次,与中国相关单位进行许多研究,他协助设计调查,也提供调查得到的事实,但是对中国政策形成是否有所影响,则很难说。他认为地方应该把选举办得更好,也希望有领导人大胆改革,开放县级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