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星期四结束了对俄罗斯为期3天的访问返回北京。虽然两国的关系被评论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阶段,但显然仍缺乏互信。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俄罗斯期间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时表示,要将1996年两国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建立的战略合作夥伴关系推进到第二个10年。
两位领导人定下的合作基调是,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和安全5个领域不断深化合作。他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强调逐步落实能源领域的合作项目,促进两国经济增长和加强两国的经济与能源领域的安全。中俄双方表示要发展包括能源、农业、医疗、航空、汽车在内的行业合作,还强调在广泛的国际问题上进行合作。
*赵华胜:比50年代更正常稳固*
随着本周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以及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中国媒体普遍认为,两国关系进入有史以来最佳阶段。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俄罗斯与中亚问题研究所主任赵华胜教授持类似观点。他说,虽然一般人总是把中俄关系与50年代时期相比较,认为那时更热,但实际上两国关系目前才更正常、更稳固。
赵华胜说:“那时双方的利益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意识形态化了,现在则完全建立在国家关系的基础上,这样就比较稳定。还可以对比一下,那时两国不是一个完全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集团,有老大哥、小兄弟,现在则是一个完全平等的关系,是一种更正常的关系。另外50年代中俄边境问题没有解决,而边境问题是对中俄关系的一个强烈的刺激因素,现在边境问题已经解决。”
*崔大伟:有共同利益*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崔大伟(David Zweig)教授说,共同利益让中俄两国走得更近。
崔大伟说:“双方都关注美国,担心美国成为一个霸权国家。在安全领域,它们对伊朗、北韩等国际问题持有共同立场。两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为此,它们也需要确保关系良好。此外,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而俄罗斯需要中国市场出售其军火。”
俄罗斯媒体在胡锦涛访俄时说,中国是一个令人不舒服的邻居。崔大伟教授说,其实对中俄来说,它们都感到对方很难缠。比如说,俄罗斯在输出能源方面大打中日牌,让北京恼火。与此同时,在广袤的西伯利亚稀稀拉拉居住的7百万俄罗斯人要面对边境另一方的上亿中国东北人,这又让莫斯科惴惴不安。他说,莫斯科多年来的噩梦就是大量中国人穿越蒙古进入俄罗斯,就像当年的成吉思汗那样。
*赵华胜:需加强了解增强互信*
一度是政治对手、军事对头的中俄目前仍然被认为缺乏互信。上海复旦大学的俄罗斯问题专家赵华胜教授说,两国在过去一段时期的完全隔离之后,现在特别需要加强政府与民间的相互了解,以增强互信。
赵华胜说:“中俄关系从50、60年代,特别是70、80年代,两国几乎没有什么往来,基本上是隔绝的,而且60年代还有边境冲突。两国关系在这之后发展十几年。两国的互信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我认为中俄之间的互信还需要积累和加深。”
除此之外,赵华胜认为,中俄关系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经贸水平低。尽管普京表示,自2000年以来中俄贸易已经增长5倍,达300多亿美元,但赵华胜说,这个数字无法与中国的其他主要贸易夥伴国相比较。此外,贸易结构也不尽合理,需要提升经贸合作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