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8:02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分析:胡锦涛印度之行被阴影笼罩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星期一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开始对印度进行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中国媒体用“暖流吹过喜马拉雅山”、中印关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来描述这次访问。然而,海外舆论表示,这次访问仍然被历史遗留下来的边境争端以及西藏问题等阴影所笼罩。

*路透社:访问不会获引人注目成果*

胡锦涛这次对印度的访问是十年来中国国家元首对印度进行的第一次正式访问。上一次访问是1996年11月,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印建交后以中国国家元首身份首次访印。

路透社在报导中说,胡锦涛这次访问不可能像上次江泽民访问印度时那样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江泽民和印度政府正式签署了一个缓解中国和印度之间沿喜马拉雅边境的紧张局势的协议--《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中国和印度曾在1962年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战后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问题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西藏问题*

西藏问题是中印之间另一个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星期一,一千多名藏人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示威活动,高喊反对中国的口号,要求结束汉人对西藏的统治。西藏青年大会的一位领导人说,他们强烈抗议胡锦涛访问印度是因为当时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对1989年当局武力镇压西藏和平示威负有责任。

*领土争端*

中印边界争端在胡锦涛访问前夕重新升温。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上星期在回答有关阿鲁纳恰尔邦的归属问题时说,中国认为, 那一地区完全属于中国。

针对孙玉玺的说法,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宣称,印度东北部的阿鲁纳恰尔邦为印度领土。他说,那个地区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此外,印度还说,中国仍然控制着印度克什米尔邦沿山区边境的大片印度领土。

阿鲁纳恰尔邦的归属问题也反映在两国分别印制的地图上。在中国印制的地图上,西藏南部有一大片地区只标志寥寥无几的城镇地名,然而,这块面积上相当于三个台湾的土地只在中国的地图上属于中国。换一张印度地图,那片地区就是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

在1962年中印的边界战争中,中国军队实际上已经夺回了这片土地。然而,正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历史学家至今仍然对当时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何突然宣布撤军的意图讨论不休。

据中国媒体报导,当时中国军队接到的命令不仅是放弃全部收复的失地,撤回到麦克马洪线,还要从麦克马洪线再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结果,战败的印军不但轻易返回原来控制的地区,又趁虚而入,继续向北推进,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1987年2月,印度政府将实际占据的9万平方公里的在中印传统边界线中国一侧的土地全部划为印度领土,并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成立了阿鲁纳恰尔邦。中国政府始终没有予以承认。这就是中国驻印度大使和印度外长发生口水战的由来。

*学者:敏感话题*

中国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共产主义价值观念正逐渐被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所取代。很多海外学者指出,极端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这把火处理不好也会烧到自己身上。领土问题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1999 年12月9日和10日,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然而,中国媒体没有对这项很多中国人关心的关于领土的条约进行详细的报导。199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中关于这个条约只有一个一百字的短讯,其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激起中国民众在领土问题上的民族主义情绪。

然而,这一条约却在有新闻自由的海外激起强烈的反响。海外中文媒体大纪元报导说,这一条约签订之后,海参崴、伯力、尼布楚、庙街、外兴安岭、库页岛、江东六十四屯等这些地名已经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和屈辱。

*观察家:访问不会解决领土问题*

观察家认为,这次胡锦涛访印显然无法通过谈判解决关于阿鲁纳恰尔邦的归属问题。印度想要胡锦涛像江泽民那样在国土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让这块土地永远划归印度、同时还要中国交出在克什米尔地区控制的所谓印度领土,这些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分析人士说,实际上,两国政治家都已经做出过沙盘推演。在领土问题上,中印两国都无法小看对方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靠武力解决领土争端对双方政府来说都是不可取的,而通过外交谈判解决更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不可能经过一两轮磋商就能够达成。

不过,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表示,印度和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并不妨碍两国之间进行贸易和经济方面的合作。一些中国问题专家认为,中方目前强调的也是和印度发展经贸关系,进行务实合作。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