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广播专业人士认为,近年来,美国的对外报导更加受到政府重视,传媒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是,要想保持美国之音等国际广播事业的客观、及时和准确,挑战之一是协调政策输出和客观报导两者间的关系。
位于美国首都的乔治华盛顿大学星期四举行研讨会,题目是“国际广播-公共外交之挑战”。研讨会主办单位是美国非赢利机构--公共外交委员会和媒体与公共事务学院。与会报告人包括资深新闻工作者兼对外广播部门负责人。
*美国之音所有语种开设网页*
研讨会上,美国广播理事会主席汤姆林森谈到,美国对外广播自从9/11恐怖袭击以来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包括政府预算投入的增加,电视、因特网等多种宣传工具的积极尝试和迅速发展。汤姆林森特别提到美国之音对外广播的44个语种,目前有24个语种同时兼顾电视传送,而且这44个语种都开发出了自己的因特网网页。
汤姆林森说:“因特网搜索引擎谷歌认为美国之音是非洲地区非常重要的新闻来源,对中国、伊朗而言,因特网传媒也变得非常重要。”
汤姆林森曾在1982年到1984年里根总统执政期间担任美国之音台长,他担任主席的广播理事会负责掌管包括美国之音、自由亚洲、自由欧洲电台在内的所有美国政府赞助的非军事国际广播事业。
自由欧洲电台代理台长特林布尔称因特网对外广播是21世纪的新型“短波放送”。
特林布尔说:“另外,多媒体工具的使用让我们得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信息,比如同样一个新闻话题,我们可以通过广播节目做简短的采访报导,但是告诉听众还可以到我们的因特网站听取整个采访录音,对这个话题有更详实的了解。”
*美国之音力求客观报导赢得信誉*
多年从事外交政策工作的布莱克伯恩曾经在美国驻北京使馆担任公共事务官员,他特别提到美国之音对中国地区的广播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布莱克伯恩说:“美国之音对中国的广播所取得的成绩不仅体现在1989年天安门悲剧以及1999年北京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等突发性事件期间,而是体现在每时每刻的新闻报导当中,特别是普通话等中文节目,还要设法克服中国方面的封锁和审查,通过短波、卫星电视、因特网以及数目庞大的电子邮件把信息及时传送给渴望了解美国的中国听众。”
从事美国公共外交长达40年之久的布莱克伯恩表示,平均每个星期拥有超过1亿1千5百万听众的美国之音以其真实客观的报导在国际广播领域享有盛誉,赢得听众的信赖。
*不做政府政策发声筒*
曾在1999年到2001年期间担任美国之音台长的昂加尔在发言中特别强调,美国的国际广播不是宣传,而是如实报导,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之音的新闻记者总是努力让自己的报导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事件本身,而不是反映美国政府对事件的政策性看法。
昂加尔说:“很多情况下,美国之音进行实地报导的新闻工作者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回顾以往,美国之音的对外广播最受到尊敬、最赢得信任和欢迎的年代都是在她为众多美国新闻媒体树立榜样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不替政府宣传。我们的新闻专业院校不提供这种教育,不会培训新闻工作者去为政府说话。”
*听众不明社论性质会误解美国之音*
昂加尔在1999年担任美国之音台长之前曾在美利坚大学媒体交流系担任系主任长达13年之久。他在发言中特别表达了自己对目前美国之音一些改版后的节目编排的担忧。
他提到,美国之音的专栏节目“社论”根据国会有关法案必须播出,但是虽然节目开头和结尾都明确告诉听众美国之音不代表政府发言,但是社论内容阐释美国政府政策的观点,仍然和美国之音其它语言节目内容形成反差,因此,对于那些不太了解这个专栏节目特性的听众而言仍然容易导致美国之音的信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