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客网站发展迅速,过去四年数量增长了30倍,注册博客空间数接近3千4百万。观察人士指出,在信息受到压抑的中国,博客补足了中国信息缺乏的机制。
*如滚雪球般膨胀*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日前公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说,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增加,中国的博客网站数量和用户也如滚雪球般膨胀。
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注册的博客空间数已经接近3千4百万,博客作者规模高达1千7百5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为7百70万,博客读者达到7千5百万,活跃读者高达5千4百70万。
*可望突破一千万*
博客是英文BLOG的译名,也可译为部落格,本意为网路日记。
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分析博客发展趋势时指出,2002年以来,中国博客规模每年都以2到3倍的速度快速增长,以2006年8月底活跃博客7百70万来算,四年来增长了30多倍。
他们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活跃博客的数量可望突破1千万。中国互联网协会说,博客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个人化时代的帷幕已经开启。
*康涵真:老百姓可以畅所欲言*
康涵真教授是座落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法律、商业和技术中心主任。
她说,中国博客发展迅速,因为博客能让普通老百姓摆脱传统媒体的中间媒介,在不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地发表他们的看法和感受。
康涵真说:“在中国,信息并不那么自由,即使当局审查博客,不允许某些信息出现在博客上,但是老百姓能在博客上获取和分享不能在报纸、电视和广播中出现的信息。博客是人们分享看法的更迅捷的媒介。”
康涵真教授说,由于中国政府不允许人们在博客上讨论政治议题,但不限制人们对自我世界的披露和刨析,中国的博客非常个性化,跟传统的中国文化相比,是个巨大的变化,而这一点,正是其它媒体所不能提供的。
*刘晓竹:补足信息缺乏*
刘晓竹博士是旅居美国的社会学家。他说,中国的博客网站、作者、读者规模迅速增长,除了拜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以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具体国情催生了博客的发展。
刘晓竹说:“越是在那些相对比较压抑,比较封闭的社会,这种自我表达的需要就越强烈。所以互联网恰恰迎合了中国社会、中国人所缺乏的那一面。这是原因之一。”
刘晓竹博士说,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社会信息的压抑。
他说,博客网补足了中国信息缺乏的机制,因为在这个机制的空间里,流通着许多官方刻意压抑,或者避而不道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博客空间,通过博客之间的交流,在中国社会畅通无阻。同时也说明了中国老百姓对现在当局对新闻、舆论、信息控制的一种反抗。
刘晓竹说:“我觉得这样大的博客发展动力和势头,恰恰说明了中国社会实际上很有活力,特别是在信息的获取和探讨方面。但是正因为上面有一个盖子,把所有的外面来的信息,或者所谓不适合的信息都封闭住。所以中国的老百姓,就通过博客这个渠道获取这种信息,发展这种信息,交流这种信息。”
*博客带给当局挑战*
博客这种以自我为主的信息交流平台,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它帮助草根阶层赢得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它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媒体新形式,其影响力可能超过传统媒体;对于博客作者来说,它是表达、分享和管理自己思想的工具。
然而在新闻不自由,各种媒体形式受到当局审查和控制的中国,博客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带给当局的更多的是挑战。
*刘晓竹:是挑战和威胁*
社会学家刘晓竹博士说:“当局对博客这种发展,感到不安全,感到威胁。这是指导思想上的一种立场。过去几年以来,特别是胡锦涛执政以来,中国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打压网路和信息流通的举措,就刻意看出来,博客或者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中共那种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对政治的控制,是一种挑战和威胁。”
刘晓竹博士说,面对这种挑战和威胁,中国当局采取了两手策略。在法治上,通过并制定信息管理的法律和法规,让当局有法可依地进行管理。在具体监管方面,中国当局组建了庞大的网路警察,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地对网路监视和审查,一旦发现他们认为不好的立即封杀,删除博客的有关内容,或者关闭博客网站,并有针对性地屏蔽一些海外媒体。
他说,中国当局这样做的目的是把中国的网路变成“鸟笼网路”。
*学者:中国博客发展已进入崛起期*
中国博客规模虽然增长强劲,但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包括博客空间浪费严重。
中国互联网协会说,在大约3400万的博客空间总量中,70%以上为一个月更新不到一次的“睡眠博客”。另外,博客服务供应商服务不理想,导致用户满意度低和博客流动严重等,都是中国博客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过,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博客发展已经渡过萌芽期,正在进入崛起期,中国博客的规模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