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4:38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中国青年报奖惩条例风波


对比新闻节目通过今昔对比,正反对比,中外对比,为您解析新闻的本来面目。今天的对比新闻,我们要介绍媒体和海外观察家对中国青年报编委会最近的奖惩条例风波的说法。

这个事件的导火索是,中国青年报高层最近出台了一个记者奖励条例。条例规定,如果记者写的稿件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这一记者将可以得到报社内部的奖励,获取更多的利益。表扬记者稿件的领导级别越高,这名记者得到的奖金就越高。

中国青年报高层规定,作为记者的奖励分数,读者来信最高只有 50分,受到团中央领导表扬,则可得到 80 分;受到政府部委领导表扬,增至 100分;受到中宣部的表扬,则升高到 120 分。如得到政治局以上中央领导人的表扬,则为 300分。

减分的规定是,如果受到上级领导点名批评的,按以上标准进行反向扣分。批评报纸稿件的领导级别越高,扣分也就越高。

*曹常青:官办、官看、官订*

前深圳青年报副总编,现在旅居纽约的自由撰稿人曹常青认为,这样的条例等于直接、公开地让中青报的编辑记者做奴才,等于进一步明确中国青年报办报的宗旨是要让当权者高兴、满意,要办成官办、官看、官订的办公室读物。

*为党还是为民?*

中国的新闻媒体性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一点中国当局并不隐讳。是做党的驯服工具,还是做社会公器当人民的喉舌替老百姓鼓与呼?这一争论在中共严格控制的媒体的体制内部,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出现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当时的人民日报社社长胡继伟主张报纸的人民性,主张把人民日报办成人民的报纸,结果被撤职罢官。然而,虽然主张改革的记者编辑屡次受到中宣部的打压,但是中国体制内不少有思想有抱负的记者编辑不满当局控制的呼声此起彼伏,并没有因为当局屡屡压制而停息。发生在中国青年报内部的一系列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李大同:将记者编辑奴性化*

根据香港明报报道,中青报继2004年6月记者卢跃刚公开致函赵勇、猛批共青团中央压制该报后,该报最近再有编采人员向当局“发炮”。8月15日再传出管制与反管制风波。

该报专版主编李大同发表万言书,公开批评报社8月初未经报社人员讨论便出台的《采编人员绩效考评条例(试行稿)》,是要将记者和编辑“奴性化、侏儒化、庸俗化”,又指该报顶头主管──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要把中青报“当成儿子”,而新规定的目的是“以少数领导官员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李大同在信中高喊“我们不能再沉默”。

下面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编辑李大同给报社总编辑李而亮以及中国青年报编委会写的万言书,公开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李大同说:“看到这些规定,简直使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篇报道或一个版面,受到读者最高评价只能加50分;而只要受到某个官员表扬,最低也要加80分,最高可以加 300分!这还觉得不足以让编辑记者印象深刻,在减分条目里,再特别规定,如果受到这些不同级别的官员批评,要反向扣分──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你为一篇报道无论付出了多大努力,进行了多么艰苦的调查,也无论这篇报道获 得了广大读者多么高的赞许,只要惹得某个官员不高兴,“批评”了几句,那么你所有的劳作不仅等于零,你为本报增添的声誉也等于零,读者评价更是连个屁都不算──你还要为此倒找钱,可能赔进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

*舆论监督何在?*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编辑李大同说:在这样蛮横无理的制度安排下,编辑记者只要不是精神失常,还有谁会去搞舆论监督报道呢?新闻媒体最基本的、代表社会良知和公正,为广大弱势群体伸张正义、社会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功能──舆论监督,在这部条例里连 一个字都没有,这岂是“疏忽”二字能够解释,刻意为之罢了!

李大同的万言书在海内外的中文网站上被广泛传播,引起强烈反响。

*李而亮:为何把讨论稿发到境外网站?*

受到李大同批评的中国青年报总编李而亮也在网站上发表文章回复。李而亮在文章中解释说:《中国青年报采编人员绩效考核条例》明明白白就是一份讨论稿,编委会只是经过初步的讨论,并没有进入通过程序,然后下发各中心、部门进行广泛的征求意见。

李而亮表示,这份《条例》只是一份草稿,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做必要的修改,然后还要上报党组会讨论批准,才会正式下发。实施中还要试行相当一段时间,不断完善。我实在不明白的是,社内立即就有人拿这份讨论稿做文章,周末就全文发到境外网站上。

李而亮总编辑在文章中还对李大同在没有事先和他交流就把这件事捅到海外表示不满,李而亮说:行动目标主 要是我,为什么不交流一下再出手呢?我觉得你这样做,作为同事来讲是不尊重,作为朋友来讲是不仗义,作为君子来讲是不坦荡。

*唯上唯权还是为民为实?*

但是,李而亮在文章中,并没有否定条例讨论稿的基本内容,那就是受到领导表扬的记者,可以得到奖励,受到上级领导批评的记者,将会被扣钱。办报纸到底是唯上,唯权,还是为民,为实?是中国青年报一些开放开明的编辑记者和报社管理层争论的主要焦点。

中国青年报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据笔名为“中国青年报报人”的作者在海外中文网站上发表的文章回顾,文革后第一任总编辑钟沛璋,27岁时就被打成右派。胡耀邦把他找来办中青报。复刊后的中青报,在全国汇集了很有思想,很有水平的一批精英人材,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革开放,深受好评。发行量在80年代很快达到200多万份,直追300万份。

*屡闯禁区屡挨批*

“中国青年报报人”的文章说,复刊后的中青报发表的第一篇重要社论,是指4/5天安门运动是爱国运动,呼吁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复刊后的中青报发表的《邓丽君家乡访问记》,遭当时的中宣部通报批评:擅自宣传邓丽君。但一年后邓丽君的歌声传遍大地。

文章说,复刊后的中青报内参报道了北大竞选人民代表,遭胡乔木点名批评。 清除精神污染时中青报整版报道教青年如何跳舞,养花等,后跳舞解禁。 中青报第一次独立如实报道山西一架飞机坠毁,被中宣部通报批评。而报道意外灾害现已解禁。

文章说,为了尊重事实与真理,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中青报记者被殴打,记者证被抢,照相机被砸,人格被污蔑,被陷害,甚至上法庭。他们不怕遭人诬陷,不怕被人抹黑,甚至不怕丢饭碗、下地狱。

*媚上媚钱世风中的清流*

“中国青年报报人”叹息说:六四后中国青年报遭到重创,有的判刑,有的撤职,有的离开了心爱的报纸。精英被毁,人材流失,人人自危,只求太平。发行量开始下降。但媚上,媚官,媚钱,唯心,违心,昧心演变成中国新闻界的主流时,讲假话,制造假新闻,吹牛拍马。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已司空见惯。中国新闻界的公信力降到又一个低谷。

文章说,好在青年报人还没有被赶尽杀绝,他们在极其困难的环境里忍辱负重,又开始了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苦苦思索。理论部主任马立成写了《交锋》。李大同创办了极受欢迎的《冰点》专刊,李方创办了《青年话题》,卢跃刚写了《大国寡民》。副总编辑范永生被免职时沉痛地说:“我可以不做官,当我不可以不做人。”

文章说,总编辑徐祝庆辞职时,向六四被伤害的记者编辑表示歉意。近几年来,中国青年报出现了不少宁可辞职,也不向权势低头的青年报人。在如今校园里到处流传着的座右铭是“歌声、舞声、鸡犬声,声声入耳;国事,民事,天下事,事不关己。横批:莫谈国事”的今天,中国青年报的确是一块少有的净土。

*昝爱宗:沉默就是沉沦*

中国青年报编辑和报社管理层之间的争论引起海外媒体的关注。亚洲时报刊登的昝爱宗的文章,对记者李大同表示声援。

他在文章中说:李大同、卢跃刚等人是中国青年报的灵魂人物之一,也是具体操作版面的资深编辑之一 ,卢跃刚公开信发表一年多,中青报没有大的进步,反而有大的退步,令人震惊。这 难道不是总编辑李而亮想达到的目的吗?

文章说:赵勇想砍掉“冰点”和“青年话题”,李而亮想把报纸办成“李而亮青年报”,如此 “小人当道”,中青报当然不会有什么希望了,也难怪青年话题的主任李方先生要辞职走人了──不是被逼走的又是什么?至于大同、跃刚和贺延光这样的异类,面对这样一份《考核办法》,不愿沉默就只能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因为沉默就是沉沦,沉默就是将让光荣的中国青年报死在我们这一代面前 。

*问题的普遍性和抗争的价值*

笔名为十年砍柴的读者呼吁关注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并且认为,关注青年报的命运,就是关注自己。

他写道:李大同的这封信看起来只是讨论中青报新出台的考核办法,但这篇公开信值得全中国新闻人,尤其是现在仍然身在所谓主流大报中的新闻人关注和讨论,他说出的不仅仅是中青报的问题,也是全体官办报社的共同问题。 他们的抗争,其结局有可能如唐吉坷德大战风车。但抗争的价值,若不显于今朝,则必见于明日。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