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4:07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美国防部处理传媒报导方法惹争议


美国《新闻周刊》前些日子刊登了所谓关塔那摩拘留中心的美国审讯人员亵渎古兰经的报导。这个消息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引起抗议。《新闻周刊》后来收回有关报导,这家杂志承认说,它引用的消息来源不再肯定其消息的准确性,而且这家杂志也无法通过其它消息来源证实这篇报导。美国白宫和国防部又是如何处理这一事件的呢?

白宫和国防部在《新闻周刊》收回报导之后,对这家杂志发表错误的消息提出批评。有关官员说,事实上这篇报导带来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其中包括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其它国家造成15人死亡的暴乱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篇报导引发的。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批评说:“人们失去了生命。他们死了。这很不幸。就像人们需要小心行事一样,说话也同样需要非常小心。”

《新闻周刊》最初的报导说,一份还没有发表的军事调查报告发现,关塔那摩的审讯人员把古兰经丢进马桶里,有一次还把古兰经冲进马桶,以此来瓦解接受审讯的在押犯的心理防线。《新闻周刊》后来发表了一份措辞谨慎的声明,说收回这篇报导。

*美军早就制定有关古兰经规定*

在《新闻周刊》的报导之前也曾有报导说,根据关塔那摩的囚犯的说法,关塔那摩发生过亵渎古兰经的事件。五角大楼说,美军很久以前就制定了有关古兰经的规定,对关塔那摩3年多前最初囚禁犯人时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做出了回应。

《新闻周刊》的报导一发表,美国国防部就立即展开调查,不过没有马上提供有关报导是否真实的明确答案。即使阿富汗发生暴乱以后,美国军方高级将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理查德·迈尔斯将军也只是发表了一篇言辞谨慎的声明:“他们已经仔细查看了记录,审讯记录,除了一个需要进一步证实的案例以外,目前还无法确认是否曾经发生过这起古兰经被冲进马桶的事件。在一份记录中曾写道:一名狱警报告说,有一名在押犯从一本古兰经中撕下来几页,然后扔进马桶里,想把马桶堵塞住,以示抗议,可是这并不是美国审讯人员干的。”

不过,这丝毫没能减缓《新闻周刊》报导所引发的抗议势头,暴乱仍在继续。

*专家批评国防部反应迟缓*

传媒专家说,不能要求国防部发言人立刻平息在这个敏感问题上的激烈情绪,而且这种情绪远在地球的那一边,这是做不到的。但是他们批评国防部对《新闻周刊》的报导和其他的关键报导反应迟缓。

拉姆斯菲尔德部长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人们说,‘天哪!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才获得事实?’可是,要想说真话,负责任,就要花很长时间。”

拉姆斯菲尔德还谈到国防部回应媒体报导的问题。他指出,国防部是为一个不同的时代设计的官方机构,目前正努力在这个时代中有效地运作,24小时报导全球反恐战争,用很多语言向全世界播放。

拉姆斯菲尔德说,美国的敌人使这个任务复杂化了,这些敌人企图以谎言推动他们的事业,而国防部由于缺乏设备而无法迅速揭穿这些谎言:“我们正面对着这个新的现实,谎言在几秒钟之内就传遍世界,而真相则需要时间,要准备找到正确的答案,因为我们必须准确,我们不能只是做出反应,我们要走出去找到事实。”

然而一些传媒专家说,国防部能够做得更好。这些专家包括美利坚大学传媒学荣誉教授拉尔德·安德森,他说五角大楼对发表公开声明总是过于谨慎:“在我看来,五角大楼能够更及时地发表高质量的声明。他们可以附带地说,这是在‘多少小时、两天、或是多长时间以后我们所获得的消息,不过我们仍在追踪这个事件,看看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消息’。”

安德森教授是一位已经退休的新闻工作者,他还是一位美国陆军中校。他说,迅速做出反应是反击错误报导的关键因素。

*美政府必须解决自身形像*

研究人员克雷格·查尔尼刚刚发表了有关美国政府和穆斯林国家沟通的研究结果。他也认为有效的沟通应当是一周7天,一天24小时都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这有助于反击失实的新闻报导。不过他说,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必须解决它在全世界穆斯林心目中的可信性和形像这一更长期的问题:“很显然这也需要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媒体反应,用准确的语言,通过很有信誉的发言人等等。然而,古兰经这个案例也反应出形势是多么富有爆炸性,向我们突显了只是处理危机是不够的。除了处理危机以外,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同穆斯林的沟通,因为这些问题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当然也不能在一天之内得以解决。”

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和媒体继续在各种报导和说法上有矛盾,美利坚大学的安德森教授说,这个过程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对整个社会以及美国的国际形像也没有好处:“这对这两个主要机构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媒体的可信度在减弱,不过这并不是说政府的可信度没有降低。我认为不论是媒体还是军队,都应该把信誉看成是最重要的。并且我认为任何一方的信誉受损都不是一个平衡的因素。”

*是否利用匿名来源看法不同*

一些政府官员和媒体分析家呼吁,尽量少利用匿名的消息来源,比如类似于提供给《新闻周刊》错误消息的这种来源。可是记者们说,他们只能靠这些来源来获取他们无法通过其它方式得到的重要消息。结果就造成了在全球传播的批评和反批评的僵持局面。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说,这使他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可也不是束手无策:“我对于在这个环境中能够生存充满了信心。不过这很不容易。”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