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小说家哈金日前再次获得“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获奖作品英文小说《战废品》(War Trash)还被纽约时报评为2004年十大好书之一。
哈金两度获美小说最高奖项
2000年,哈金以长篇小说《等待》获得“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五年后,他又以《战废品》再次获得美国小说界的这一最高奖项。哈金原名金雪飞,出生于辽宁省,1977年进入黑龙江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外语系英美文学专业,1985年公费赴美留学,在波士顿布兰戴斯大学获得英美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波士顿大学英语系任教。
《战废品》故事梗概
《战废品》以朝鲜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俞元被抓为战俘后的遭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成都黄埔军官学校学员俞元被送入西南军政大学接受思想改造,毕业后分到成都担任下级文职军官。1951年,他告别母亲和未婚妻,投身于所谓“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上被敌军俘虏,关在韩国和美国的战俘营。
关押期间,基督教信仰成为俞元活下去的支柱。虽然他盼望和母亲与未婚妻团圆,但由于国民党的介入,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周旋于亲国民党和亲共产党的两派势力之间,在去台湾还是遣返回国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后,他和几千名战俘一起被遣返回国。
回国后,战俘们不但没有受到祖国的欢迎,反而被要求坦白交代在被俘期间所犯的罪行并受到惩罚。此时,俞元的母亲已经去世,未婚妻也和他这个“战废品”断绝关系。他从此夹着尾巴做人。直到退休来美国探望儿女时,才把这段战俘经历写出来。
所有事件细节都是真实的
哈金说,小说中所有事件和细节都是真实的,但里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他创造的。他说:“这本书通过回忆录的形式,跟着中国战俘在朝鲜,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也就是根据大部份战俘所走的路程,通过一个人,因为主人公是一个翻译官,通过他的经历,把大家的经历都写出来了。但是,这本书讲的不是集体的故事。从广义上讲,这是集体的故事,但是在本质上还是个人的故事,就是一个普通士兵在这场战争当中个人的遭遇。”
哈金说,他之所以把这本小说命名为《战废品》,是因为战俘之间常常用战废品来开玩笑。这个词是根据英文white trash演变而来的。White trash说的是社会最底层的白人,而用war trash就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本书讲的不是垃圾,而是关于人的故事。
哈金本人当过兵,为他创作这本小说提供了扎实的生活基础。
德尔汉姆:重要性超过其他小说
“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每年评选一次,评审员都是小说家,今年有300多部小说参赛。评审之一戴维·德尔汉姆介绍说,《战废品》是最高级别的获奖作品。
德尔汉姆说:“《战废品》是我读的最后几部小说之一,我知道有些书会在我的最佳小说候选名单上,但是当我读到《战废品》时,其它小说就显得黯然失色了。我第一次感到这部小说不仅是今年的最佳小说之一,而且它的重要性似乎超过了其它小说。这部小说把交织中国、朝鲜和美国历史在内的世界史内容,反复介绍给美国的读者,同时又是通过一个普通人亲身经历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出版时机出于偶然
《战废品》2004年出版时正值驻伊拉克美军虐待战俘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际,因此引起人们对这本书的现实意义的思考。但是,哈金认为,这本小说此时出版完全出于偶然,因为几年前他就开始构思和写这本小说了。
哈金说:“巧合实际上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我本来觉得这本书可能哪一方都不能接受,但是因为有了虐待战俘的新闻,很多美国人至少心理上能够接受。但是,坏处是很多人支持战争。所以,这本书的销路并不是很好。”
哈金本人介绍,他写这本书是出于他当兵时的感受,因为很多士兵对被俘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他们宁可战死杀场,也不愿意落入敌人之手。原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旅居美国的华裔女作家季思聪受哈金之托,正在把《战废品》翻译成中文。
东西方文化对战俘态度不同
季思聪谈了这部小说反映的东西方文化对待战俘的不同态度。她说:“比如说,美国人认为,一个人不管他被谁俘虏,经过什么样的磨难,只要他活着回来了,他就是英雄。东方,比如日本和中国,也许就认为被敌人俘虏是可耻的。在战场上战死才是光荣的,在战场上如果不但没有战死,反而被生擒,而且苟活下来,实际上你就变成社会的渣滓。这两种价值观念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说完全不同的。”
德尔汉姆:写作方式诚实无华
在谈到哈金的文学写作时,2005年“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的评审之一德尔汉姆指出,哈金的母语并不是英文,而且他的创作全部使用英文,但是,哈金朴实无华和诚实的写作方式令他赞赏。季思聪也提醒读者,英文写作和中文写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不能用中文写作的规律去评价哈金作品的好坏。
《战废品》的中文版预计2005年10月之前就能和读者见面。
相关内容
最新报道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