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2:32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中国环保组织支持惩罚违建工程


最近被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以违反环保法为由叫停的30个总投资为1千多亿元的在建项目接受了行政罚款。环保总局的这一举措得到了环保人士的拥护。

*环保总局表现出骨气*

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对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实施了行政罚款,其中三峡总公司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3个电站的罚款数额最高,分别为20万元,原因是这些项目在环评报告书未获批准的情况下就已开工建设,有些工程已基本完成,属于典型的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据悉,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实施以来,环保总局首次大规模对外公布违法开工项目。

*全国环保组织声明支持*

环保总局的行动得到了民间环保组织的拥护。“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负责人廖晓义说,包括他们在内的全国5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支持。

廖晓义说:“我们觉得,这样一个环评风暴是把环境法落到实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这也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明智之举。中国的社会冲突问题很多时候和违法开工项目有关,违法开工项目损害了当地人的利益,使少数利益集团获利,结果大多数弱势群体受伤害。这是不公正的。这样一个环评风暴有助于减少社会冲突。”

*强化环境影响评估制度*

目前在耶鲁大学从事环境和自然管理研究的中国环保专家马军分析了这一行动带来的影响。

他说:“第一,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到了今天这么严重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执法不严的问题,环评风暴有助于解决执法不严的问题。第二,这个环评风暴涉及的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它要求在项目和规划付诸实施之前要对它们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估,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避免产生大的危害,这是一个防患于未然的制度。”

*政府意识到环保问题严重*

美利坚大学研究中国环境问题的学者夏竹丽(Judith Shapiro)指出,环保总局的行动反映了有些政府官员在环保问题上还是比较客观的。

她说:“这说明中国政府现在确实很重视环保,而且也说明环境的恶化。 在中国,如果不尽早抓紧解决这些问题,情况就有可能无法挽回。所以,一方面政府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老百姓有很强烈的要求。

*担心环保总局最终败阵*

但是,一些人士担心,环保总局由于缺乏执法权力,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橡皮图章的命运。目前在耶鲁大学从事环境研究的中国专家马军介绍了中国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他说:“在省级、地市级以及县级,一直到最下面都有环保部门。这些环保部门理论上讲应该由环保总局和当地政府双重领导。但是它所有的开销、资金的来源、工资、补贴、领导的任命、人员的聘用以及所有的福利都由地方政府提供,就是权在地方政府的手里攥着,所以他们在面对地方政府时腰杆不硬。”

*解决环保需从体制入手*

马军认为,真正彻底地解决中国的环保问题要从体制入手。另外,还有些人士担心,这场环保风暴有可能会一刮即过,因为有些企业宁可接受罚款,也不愿意耗资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对此,“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负责人廖晓义强调了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性。

廖晓义说:“今后能不能使得这些违法开工的企业真正地改变自己的行为还取决于有公民听证为代表的公众参与环评,因为只有公众起到监督污染者,同时也帮助和督促执法者的这样的功能时,中国的环境法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

*中国人应吸取痛苦教训*

美利坚大学研究中国环境的学者夏竹丽认为,中国人应该从过去因环境破坏而给大自然和人类造成的痛苦中汲取教训。

她说:“我觉得中国人现在应该学到历史的教训,回到他们的传统的哲学观点,佛教、儒教、道教都有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天人合一的观点。如果你破坏了大自然,你不就是在破坏你自己吗?”

*环保问题两派对立*

环保总局的这次罚处行动再次凸显了中国目前在环保问题上存在的两派意见。以中国物理学家何作庥为首的一批人士,强调人和自然之间不和谐的一面,他们把“以人为本”作为前提,提出为了人的利益改造、征服、甚至破坏自然是允许的。

但是,环保人士以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为基础,主张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他们认为,“以人为本”观念是针对中国在发展中长期以来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注重产值,而不关心人的福祉和全面发展而提出的。

环保人士指出,“以人为本”并不是要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而恰恰是要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廖晓义进一步解释了环保人士的观点。

廖晓义说:“敬畏自然是我们所有环保的法律和措施的哲学基础,你只有对自然有一份敬畏的时候才会小心翼翼地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和损害。我们要通过这个争论坚持和传播敬畏自然的理念,就是要从天道上,从道理上,从历史上,从道德上给各种环保行动寻找哲学根据。”

*冲击人定胜天理念*

环保总局这次叫停并罚款30家大型违规项目一改过去的“弱势”形像,表现出强硬的立场,不仅在中国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无疑也给毛泽东“与天斗、与地斗”、“人定胜天”的理论造成了巨大冲击。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中俄伊北京会晤 中国能解伊核难题?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3:07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