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1:44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十五年后美学者看六四(04年5月31日) - 2004-05-31


曾引起举世瞩目,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聚集过数百万人示威抗议长达一个多月的“八九学生民主运动”,以及随后以坦克机枪镇压而结束的“六四事件”转眼十五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人们,尤其是海外学者专家是怎么看待当年那场风起云涌的学生民主运动和腥风血雨的“六四事件”呢?

*林培瑞:共产党搞遗忘术非常成功*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林培瑞表示,从十五年后的今天回顾当年的“六四事件”,最让人感慨的是,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曾经发生过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了。

林培瑞说:“应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遗忘术起了作用。本来从'六四'的第二天共产党就开始颠倒是非,把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说成是暴徒,是社会渣滓,然后屠杀就慢慢的变成所谓事件,事件就慢慢变成一场风波,风波就慢慢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北大、复旦那些很聪明的年轻人,都几乎不知道有个'六四'。这非常可惜,我认为这个忘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不是中国人的脑子有什么问题,或者中国文化有遗忘性,中国文化如此悠久,应该说中国人的记忆力非常好才对, 但是对十五年前的'六四'事件反而忘记了。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一种政策,我觉得中国共产党的遗忘术搞得非常成功,这也是十五年后对'六四'回顾时,应该特别注意的。”

*学人:六四以悲剧收场学生部分负责*

相对于林培瑞对“六四屠杀事件”的看法,纽约《世界日报》的主笔孟玄则认为,'八九'年那次学生民主运动可说是中国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个延续,起初的精神和出发点都很伟大,但后来以悲剧收场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他说:“中国自古以来的太学生运动在精神上是很伟大的,但大部分都是以悲剧终场,这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那些搞民主运动或爱国运动的学生,都是些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人。'六四'后来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地步,也是因为这些激进派学生不懂得适可而止。他们当中许多人,像柴玲啦、 吾尔开希,这些人都没有死, 若要说负责任的话,他们这些人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当然不是说都是他们的责任。但如果他们中夜扪心,不应该还是把所有责任都推倒共产党头上。”

*孟玄:六四可能间接促进经济发展*

除此以外,孟玄也不同意许多人认为的“六四事件”改变了往后中国的发展方向。相反,他认为,“六四”后给中国带来的稳定,可能直接间接促进了中国这十五年来的经济发展。

他说:“我并不觉得'六四事件'扭转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就某个意义来讲,如果我们从冷酷地历史进程来看,'六四'镇压事实上对中国稳定的走过这过去的十五年,是有帮助的。”

*林培瑞:六四后中国许多方面退步*

但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林培瑞教授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六四”后的中国在许多方面退步了,虽然在经济和民族主义上或许有成,但是这种进步得不偿失。林培瑞说:“我不同意江泽民所说,'六四'后的十几年是中国的伟大世纪。我觉得虽然是有它的发展,在经济上的发展。但是在人的精神上,中国很明显退步了。文学作品就没有八十年代那么好,整个知识界的精神衰弱了,公共价值里除了民族主义和赚钱外,所有理想都荡然无存。所以说,镇压'六四'有相当大的代价。”

*孟玄:六四不能和二二八相提并论*

至于“六四事件”将来会不会成为像台湾的“二二八事件”一样,不但获得平反,而且还间接促成台湾的民主化。孟玄认为两者无法相提并论。他说:“'二二八'后来变成省籍矛盾。至于'六四镇压',比起中国历来的政治动乱,可说是死人最少的一次。从国共内战之前,1927年蒋介石清党那一次算起。那一次杀死至少几十万人,国共内战死了两三千万人,现在讲起来根本就没人注意,没人想起,好象白死了一样。大跃进时,饿死或不正常死亡的至少也有几千万人,那也就白死了。然后到文化大革命,也是有上千万人冤死。而因'六四镇压'而死亡的人,现在为止有案可稽的不到五、六百人,就跟现在大家去查'二二八'死难者,发现有案可稽的不过八百多人而已。以中国历史上历次政治动乱杀人死人的数量比较起来,根本是九牛一毛。所以以后在这方面我想也不会有太多人注意,但是会注意'六四'这个意义,但是杀死人这件事大概就不了了之了。中国历来人命实在不值钱啊。”

*林培瑞:六四翻案还要走着瞧*

不过,即使如此,林培瑞教授还是坚信,中共当局早晚会对“六四镇压”承认错误,中国也迟早有民主的一天。他斩钉截铁的说:“这是必然的。中国早晚会开放,会民主。这个我觉得没有问题。但你说这是几年之内,几十年之内,甚至一百年之内,我觉得这还要走着瞧吧。”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中国就业供需失衡,毕业生怎么办?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20:40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