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建政60周年之际,中国影视屏幕上充斥着各种“主旋律”献礼片。明星效应、娱乐功能、商业运作成为吸引年轻人观赏以往他们并不热衷的“红色作品”的手法。然而,仍有一些献礼片乏人问津。
*讲政治和赚钞票的联姻*
北京新东安电影院,献礼片中最火爆的影片《建国大业》刚刚散场。意犹未尽的年轻观众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观感。
一位女观众说:“这个电影比较短的时间,讲述一段比较特殊的历史,加上有很多明星的阵容,对年轻人来说,用这种方式让他们知道这段历史,也不失为不错的一个方式。”
记者问:“那你来是为了看题材呢,还是为了看演员?”
一位男观众答道:“两者都有吧。演员,40%吧。”
另外一位女观众说:“还是比较有震撼的。演员也是不错的,感觉这事比较庄严的同时呢,也是让大家看到了很多演员,这也是严肃当中有一种娱乐的效应吧。”
《建国大业》以抗战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为背景,再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历程。
影片在两小时15分钟内,汇集了两岸三地和外国籍的172位 明星。唐国强、张国立、葛优、陈道明、陈宝国、梁家辉、章子怡、赵薇、姜文、孙红雷等大腕悉数登场,宛如一部影视明星大全。
这些明星,有的只有一两句台词,有的则一句台词都没有,只有几个转瞬即逝的镜头。不过,他们的出现令影迷兴奋,一边看一边数明星,甚至比赛看谁认出的演员最多。
公映三天后,《建国大业》的票房就已突破亿元大关。新华网一篇评论认为,讲政治和赚钞票在这部片子身上实现了理想的结合。
《建国大业》是为建国60周年制作的50部献礼影片中的一部。献礼的电视剧就更多了,据说有200余部。
不少献礼剧目都是战争片,以致一段时间内青春偶像剧和爱情片从电视黄金时段中消失,让位于两军对决的刀光剑影和血腥屠杀。雷同的题材令部分观众感到单调乏味。
*尺度更加开放 限制还是不小*
北京电影学院退休教授黄式宪说,献礼片是中国特定制度下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始于1959年国庆,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和要求。不过现在,限制的尺度更加开放了。
黄式宪说:“现在我觉得艺术家能够放开手脚来做献礼片了,这是从59年以来,过了这么多年,很不容易取得的这么一个大的变化。所以你不管是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舞台剧也好,话剧有好几部,我觉得带有一种全民狂欢的性(质)。这是一个嘉年华,就像为我们的祖国母亲做一次六十诞辰。”
他表示,献礼片力图更加真实地反映历史。在《建国大业》中,后来成为反革命集团首领的前中共副统帅林彪和毛泽东夫人江青,都以正面形像出现在电影里。蒋介石等国民党人物,也没有被刻意丑化。
黄式宪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蒋介石对他在上海肃贪的儿子蒋经国讲的一番话:“他说,‘不反腐,党要亡。要反腐呢,国要亡。’他反不下去。实际上,这个也映照了今天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一个教训。在这个画面里面,实际上共产党自己给自己敲警钟。这些事情,今天能够在喜庆的空间里面来看这个电影,无论如何要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不过,有观众认为,影片对毛泽东的描写过于完美了,还是“高大全”、“大树特树”那一套。还有人尖锐的问道,那些参加新政协的数百位代表,有几个是寿终正寝的?导演你能回答吗?你敢回答吗?
*票房有好有坏 公费包场尚存*
在今年3月的人大、政协会议上,电影导演冯小刚曾经“放炮”,呼吁不要花巨资拍一大堆形式大于内容的、没人看的所谓主旋律电影,做表面的献礼。
在蜂拥而上的献礼片中,确有一些作品未能摆脱政治说教、呆板平淡等主旋律影片的通病。用黄式宪的话说,有些片子“质量上弱一些、观众差一些”。
黄式宪说:“《邓稼先》,那是两弹之父了,票房就弱一点,因为它的叙事稍微弱一些。《袁隆平》,那是讲一个水稻专家。那么这个可能也没有带太大的趣味。它的故事性不是很强。所以就是献礼片里面,某些传记片、某些历史人物,尽管也很有价值、很有意义,不一定是很受欢迎。”
一些献礼片仍旧靠公费包场获取票房。《新京报》说,影片《铁人》上映后主要以单位工会组织包场观影为主,“说白了就是,有人包场就安排,没有也就不会放了。”
《建国大业》虽然票房很高,但其中也不乏组织观看而来的。中国媒体报道,一些单位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干部群众认真观看此片。
四川威远县委甚至要求观影面必须达到80%以上,并需将观影人数上报县委。此次观影活动还被纳入本年度各单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考核内容之一。
关键词:国庆,献礼片,主旋律,票房,《建国大业》,毛泽东,蒋介石,黄式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