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0:07 2025年2月11日 星期二

中国确认央企有权追索外期权交易损失


中国政府支持部分中央企业对近期油料结构性的期权交易追索投资损失,保留不付款的权利。此举引发国际金融界的不满和愤怒。

中国国资委7日发表声明,确认近期从事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的部分中央企业已经向交易对手致函,表示鉴于对这项业务的内部调查正在进行,保留追索权利。国资委认为,此举属于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行为,政府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有关交易对手应该给予协助。

*国资委致函投行,保留央企不付钱权利*

国际掉期及衍生品协会(ISDA)证实,中国国资委已经给6家大型外资银行和投行发出了法律文件,称下属部分央企将对此前与外资银行签订的大宗商品挂钩产品保留不付款的权利。这意味着央企可能单方面终止带来浮亏的衍生商品合同。

国际金融危机让中国许多央企套保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浮出水面,东航、国航、深南电和江西铜业等多家上市公司连爆数十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原因是这些企业以套期保值的名义通过复杂的衍生品进行投机,谁知投资暴跌,不赚反赔。

华尔街日报举例说,去年年底,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公布在石油对冲交易上的已兑现损失为人民币800万元,但是截至12月31日的未兑现损失总额高达62.6亿元人民币。截至今年6月30日,东方航空公布在石油对冲交易上未兑现收益为人民币27.9亿元,不过主要得益于此前的拨备和最近油价的上涨。

*投资动机不纯,导致巨额亏损*

路透社说,投资银行界对中国国资委的行动感到愤怒和惊讶,担心这会为中国国企免除衍生投资亏损责任创下不良先例。美国市场预测机构环球透视(Global Insight)主权风险研究主任简.伦道夫(Jan Randolph)对美国之音说,很多中国国企都是香港上市公司,通过在港投行进行衍生品投资,本意是赚钱。一旦赔了钱,这些国企就寻找靠山,企图躲过亏损。

伦道夫说:“在港中国国企想用衍生合同来赚钱,当他们知道赔了钱时,就利用中国对香港所拥有的主权。他们躲在中国主权的身后,让合同失效,不管他们是有意在了解全部内容,还是有意但并不完全了解合约风险的情况下签署的合约。”

*利欲熏心,亏损靠政府,投行无能为力*

上海东证期货有限公司的党剑博士认为,一些央企本身炒作衍生品的动机不纯,比如,“为了达到短期内账面亏损减少和盈利的目的,央企存在赚取权利金,获得现金收入的可能。这使得套保进一步向投机的方向转变。”

伦道夫指出,部分央企利欲熏心,有的没有完全了解衍生品的投资风险,或根本就不愿详尽了解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就签署合约。亏损之后,又想要国家保护。

他同时强调,如果国家出面,即使签署合同时明确规定运用香港等境外法律来执行合同,也很难成功,因为衍生品投资合同缺乏保护手段。

伦道夫说:“外国债权人无能为力。外国债权人为了挽回他们的损失,就寻求为损失免税。他们就只问:‘你是否运用主权豁免权?’他们往往都用主权豁免。当他们运用主权豁免时,外国债权人就自动回到本国,根据主权豁免声明(Sovereign Immunity Declaration)为生意损失提出减税要求。”

据国资委统计显示,共有28家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此前,针对部分中央企业金融衍生业务存在的问题,国资委已多次明确要求所有中央企业从事金融衍生业务必须严守套期保值原则,谨慎选择交易对手,不得选择风险难以认知的复杂结构产品,禁止从事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并强调对违规行为进行问责。

国资委在声明中说,正在对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情况展开调查。

*中国法律不承认衍生品投资*

环球透视公司主权风险研究主任伦道夫回忆说,几年之前,中国就发生一起某家国企国际衍生品投资失败后不付钱被投行告上法庭的事件。结果是,败诉的反而是原告国际投行,国企无事,因为中国法庭不承认衍生品。

伦道夫说:“中国法庭说,我们不承认这些衍生品合约,根据中国法律,这些衍生品合约完全无法让人理解。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执行这些合约,因为中国法律不承认这些合约。我认为这种情况眼下就出现了。”

关键词:中国央企,期权交易,衍生品投资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