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链接

中国时间 15:40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中国巨资“大外宣” 有用没用三人谈


中国投资数百亿元人民币希望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有学者和海外观察人士质疑政府的做法,认为此举除了浪费国家巨额资金、肥了某些国营媒体外,无助于改变中国的国家形象,不过也有中国学者认同这种做法。

*先要改变新闻制度和理念*

星期四出版的香港《苹果日报》刊登中国内地传媒学者毕研韬的文章说,如果中国的新闻制度和新闻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中国450亿元的外宣投资可能成为令人痛心的高额学费,成为贻笑大方的历史笑料。

文章指出,中国媒体的内伤是公信力太低,其主要原因是混淆了新闻与宣传, 必须给予新闻媒体更大的独立性,这才是中国媒体的唯一出路。

今年年初,中国政府为了改善国际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启动了国际公关战略,计划投入450亿元人民币,加强对海外的宣传,包括中央电视台增加外语频道,《环球时报》发行英文版,新华社推出英语电视新闻,打造中国版CNN等等。

今年4月20号,《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7月1号,新华社也开通了英文电视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如何评价毕研韬的担忧?他这样告诉美国之音,“我想,这个担心有它的依据,如果严格按照过去的方式来做对外传播,它的实际效果应该是不很乐观的。”

不过,喻国明补充说, 随着30年的改革开放,他相信中国在外宣方面也会顺应时代的发展。他说,“未来发展中一定会有一些新的体制机制的改变,运作方式的创新,我相信这是跟我们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做这些事情是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的, 而不是简单的延长过去的做法和模式, 一定不会是这样的。”

*很难在西方打开局面*

中国问题观察人士林和立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步提升,中国政府提出所谓的“大外宣”计划,推广“中国模式”很符合逻辑,但是对熟悉中国政府的西方国家而言,不会因此改变对中国政府的看法。

林和立解释说,自从1989年六四民主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模式,很难改变,除非中国在西方关注的话题上,例如在人权和西藏、新疆政策等问题上做出改变。

他说,“在西方世界,靠这个方法恐怕很难扩大中国的软实力,因为西方国家对一些问题批评很久,比如对中国的人权记录,在西藏和新疆方面的政策等,一般西方读者对这些问题比较有兴趣,可是这些问题目前北京恐怕解决不了。所以目前他们对外宣传的方法和投入很难在西方世界获得很大的作用。”

他说,另外从新闻管制角度来说,北京也不太愿意改变媒体“报喜不报忧”的传统,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也很难取得西方世界的认同。

他说,新华社的英语电视和《环球时报》英文版虽然在文字和画面上作了比较大的改变,但是其中的说教味道还是很浓,与西方国家注重平衡、中立、不替某一个政党说话的传统的距离还是很大。

*小步快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也承认,目前来看,新华社和环球时报的变革步伐较小,但是“他们正在向着现代的方式,比较符合规律的方式在作调整和改变”。

他说,“但是,中国的前进的方式可能不像前苏联和东欧那样的休克疗法,一蹴而就,大概是不会的。在中国最好的发展方式是小步快走。步伐可能不是那么明显,有的时候可能是一步步很小的改善,但是它的变化的节奏和速度相对来说是很快的,所以对中国问题的观察,应该建立在连续和发展的过程基础上,看到它的变化发展方向更重要。 ”

*非常必要*

喻国明认为,中国政府提出大外宣计划还是非常必要的。他说,“中国的政治、经济逐渐在全世界开始有自己的影响力,开始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中国必须要有与世界对话和沟通的的管道,不能任由西方的媒介按照他们说话的口径,办事的风格来看中国。我们也必须要有我们的方式和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作为平衡和作为补充是非常必要的。”

他认为,450亿是低估的中国政府的能力,实际投入可能超过这个数字。

关键词:大外宣,中国模式,新闻制度,新闻理念,国际公关

VOA卫视最新视频

时事大家谈:管控经济舆论能否振兴经济、提升信心?
请稍等

没有媒体可用资源

0:00 0:19:16 0:00

美国之音中文节目预告

  • 7/23【时事大家谈】拜登退选中国网民热议 “把他赶下台”影射习近平?拜登退选牵动美外交政策 下届总统恐对中更强硬?嘉宾:美国“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 美国《当代中国评论》国际季刊主编荣伟;主持人:樊冬宁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