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前公布一项对外援助管理办法的征询意见稿,旨在更好地就对外援助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改善管理。与此同时,观察人士批评说,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对一些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并未使受援国受益,导致受援国深陷债务。
中国主管对外援助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11月12日公布的《对外援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说,中国的对外援助应尊重受援国主权、不干涉受援国内政,致力于减轻与消除受援方贫困,改善受援方民生和生态环境,促进受援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受援方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日前表示,中国的外援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平等。尊重各国政府和人民意愿,不干涉别国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二是互利。坚持互利共赢,充分考虑各国财政的可持续性。三是开放。不针对任何第三方,无意去动任何国家的奶酪,致力于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四是可持续。坚持“授人以渔”,增加受援国造血功能,而不是简单输血。
尽管中国声称其对外援助是在平等、互利、开放和可持续的基础上,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在亚洲、非洲、东欧和中欧一些国家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让受援国债务深重,永远无法偿还。以斯里兰卡马特拉·拉贾帕克萨国际机场为例。这个斯里兰卡第二大国际机场,由中国出资,中国合同商承建,2013年正式启用,原设计能力每年客流量100万人次,但2016年的客流量仅为5千人次。
批评人士还指责中国利用投资项目,尤其是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项目,提升其在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一些项目缺乏风险评估,管理不善,不仅妨碍了其对外投资的有效性,也让外界质疑其合法性,并指称北京在进行债务陷阱外交。
根据AidData的统计数据,中国在2000至2014年对外援助资金共计810亿美元,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援助国。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个月签署一项法案,成立一个新的海外投资机构,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筹集600亿美元的私人贷款,以此抵消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