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Mahathir Mohamad)近日对吉隆坡购物中心到处都是中文招牌表示不满。马哈蒂尔说,他最近访问一个购物广场时,感觉自己“仿佛突然被带到了中国”。尽管马哈蒂尔称赞该市新开发的购物中心美观大方,甚至超过了伦敦或东京的商业大厦,但他还是感叹马来语作为国家语言在招牌中明显缺失。
马哈蒂尔的言论引发了关于马来西亚语言使用的广泛讨论。马来西亚是一个多语言社会,拥有复杂的民族格局。马哈蒂尔的担忧反映了当地人对马来语作为国家官方语言在某些公共空间难得一见而引起的争议,尤其是在那些拥有大量讲华语和英语人口的城市中心。
种族与语言的争议正在不断升温延烧
尽管随着马中建交在今年踏入第50周年,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关系愈加紧密,但在马来西亚一座座繁华的购物中心,闪耀的霓虹灯招牌和琳琅满目的商品背后,却是一场种族与语言的争议正在不断升温延烧。马来西亚前首相敦马哈蒂尔最近对吉隆坡购物广场的中文招牌的普遍存在表达不满,表示这让他仿佛身处中国,而他在后来遭到网民质疑后仍坚持立场,在其社交脸书上传三张他早前在吉隆坡柏威年广场逛街时所见到的中文招牌的照片,试图以图片证明其言论。
马哈蒂尔11月18日在其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当地招牌以中文字为主,令他顿时觉得自己置身中国,他甚至在文中提及:“突然之间,我感觉自己好像到了中国。”,以及“没有任何马来文,完全没有。”
观察人士指出,虽然马来西亚近年来从未发生过显著的语言文化冲突或纠纷,不过马哈蒂尔的此番言论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举点燃了华文和马来文地位的热烈讨论,同时也折射出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在文化多元性与社会凝聚力之间的微妙平衡,尤其代表马来西亚华族的华文,在政治的大前提下不仅可能随时引起争议,也是政治人物操纵话题的工具。在商业利益与文化认同交织的背景下,语言的选择不仅是商业用途,而是承载更深层次的社会融合意义。
马来西亚华人尽管是马来西亚的重要族群,但是自建国以来,华人的角色与定位一直备受挑战。根据宪法,马来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但多元语言的传承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历代华社领袖的坚持下,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如今已成为主流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华人社群长期努力与坚持的成果。马哈蒂尔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全民,尤其是华社的广泛关注,与华族维护华文地位的使命感密不可分。
过去几天来,马哈蒂尔的言论遭到多方挞伐,其中包括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 (Tiong King Sing)。他表示,马哈蒂尔的相关言论非常不恰当,并质疑马哈蒂尔是否曾积极促进国民团结及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张庆信的言论也获得马华公会副总会长兼丹绒比艾区国会议员拿督斯里黄日升(Wee Jeck Seng)的支持。黄日升认为,有关问题本不应该被挑起,更不应成为政治操弄的工具。
此外,马来西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David Nga Kor Ming)则表示,马国房政部奉行多元开明的路线,商家的招牌可以使用中文字。他奉劝马哈蒂尔应向中国古代先贤学习,不要“为老不尊”,否则会越走越窄,甚至走投无路。
马哈蒂尔的贴文发出后,也立即引起网民热议,其中不少华裔网民表示不满,其中网民“@境祠”写道:“马来西亚是一个美丽国家,许多种族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但不知道为何,政治人物似乎不喜欢看到人们和谐相处,他们不断做出一些事情,试图让人民不开心.....”,也有网民@Michelle Tan留言写道:“这就是敦(马哈蒂尔)常用策略,用制造种族问题吸引注意力,这并非新鲜事,从他任相以来一直如此,难道他现在才注意到吗?看样子已经用尽所有策略了?”。此外,马哈蒂尔的言论也引来马来族网民的不满,网民@Natasya Rohaizam留言道:“总是拿种族问题说事。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里,完全可以互相为友,团结一心,但肮脏的政治总是令我们闹分裂。”
不过,也有网民支持马哈蒂尔的言论,网民@Taj Firdaus留言表示,“中英文招牌不应该被常态化或者称为一种文化。”;也有网民@Ismi Syarifah Faridah同意马哈蒂尔的说法,留言道:“招牌应该要(用马来文)清楚写明属非穆斯林餐馆,有些餐馆外观根本看不出是餐馆,更像是游乐场,直到穆斯林好奇走进去之后才被店员告知是非清真餐馆;为什么不能用马来文写明呢?”;也有网民@Asa Adam写道:“赞同(马哈蒂尔),吉隆坡市政局确实需要对此作出解释。”
以目标客户群为重 华人社区就该用中文招牌?
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UiTM)行政科学与政策研究学院教授莫哈末·拉姆兰(Muhammad Ramlan) 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在以主要客户为华人的地区,优先使用中文是合理的,这除了保证企业与目标市场的互动可提高可达性,这也是营销和沟通策略,但如果换做公共场所,却仅为某一特定群体服务,那就可能会在无意间破坏多元和谐理念,长此以往就会引发不满,削弱人民对这些地区的共同责任感。
他强调,对于中文或其他语言的讨论,不应该围绕在种族主义或者极端主义上展开,而应该从马来西亚多元文化接受度和保护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讨论。
“商家应优先使用主要目标客户群的语言,因为这除了反映市场需求之外,也有助于企业运营。然而,这样的政策需要兼顾更广泛的包容性,以确保没有群体感觉被排挤或者处于弱势地位,”拉姆兰教授说。
马来文是国家官方语言 但招牌可有华文字眼
拉姆兰博士表示,根据马来西亚宪法第152条规定,马来文是国家官方语言,地方政府如槟岛市政厅和吉隆坡市政局,通常要求马来文字体比其他语言更大且显眼;而在大多数州,商业招牌必须以马来文为主要语言,不过根据《地方政府法令》,其他语言的使用也被允许。
他说:“马来西亚对商业用途招牌的语言使用有相关法律规定,但具体内容按地点和司法管辖区而异。这些规定通常由地方政府机构(如市政局)负责,旨在确保作为国家语言的马来文的显著展示,并同时兼顾国家的多元文化背景。”
“商家可以自由添加其他非马来文的字眼,如英文、中文或泰米尔文,但这些次要语言不得在显著性上超越马来文,有关政策允许商家服务多元化的客户群,同时尊重马来西亚社会的国际化,”拉姆兰博士告诉美国之音。
只要不违反地方法律
拉姆兰博士表示,只要商家确保华文招牌使用不违反马来西亚地方政府法律,而地方政府又确实允许使用的其他语言就行,但有规定必须包含马来文作为必备语言,在马来人口占多数的州属如登嘉楼和吉兰丹,就有以爪夷文为主的招牌,因此非马来文招牌不应成为争论点,而是需要加以保留及维护。
他表示,在槟城和吉隆坡等地出现的中文招牌引发一些争议,有人担心这种做法可能无意间加剧文化紧张关系,导致某些群体出现负面反应或者误解,尤其是那些代表性不足的群体。
他说,多语言性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身份的重要特征,但偶尔会出现这种包容性不足的现象,给人一种这些地区仅为特定群体服务的印象,令他担忧这可能会引发不满。
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团结应取得平衡
拉姆兰博士认为,马来西亚政府在语言政策中需要在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之间取得至关重要的平衡,尤其在像马来西亚如此多元化的国家中,语言不仅反映文化身份,也有助于培养共同的国家自豪感。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一项精心设计的政策,既认可和尊重不同社区的语言需求,同时也支持包容性和凝聚力。在支持马来文的同时,政府还应欢迎语言多样性,鼓励在社会、商业和文化场合中使用其他语言,如英文、中文、泰米尔文等。”
“多语言招牌既能体现国家丰富的文化拼图,又能确保马来文的适当呈现。这种方法有助于尊重文化遗产,同时不损害国家身份。语言政策上的更大灵活性可以帮助地方习俗和祖辈遗产,例如在文化差异显著的地区如唐人街、小印度和土著社区中。这些地区应优先使用当地语言,同时确保马来文的使用。”
拉姆兰博士表示,极端主义团体可能会利用语言政策作为制造社会分裂的工具,政府需积极应对这样的情况,以强调团结和跨越语言及文化障碍的价值观,并通过针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政府可以体现对当地社区需求的敏感性,既鼓励文化自豪之外,同时不会使其他群体感觉被疏远。
律师:招牌上的马来文字必须占30%
槟城资深律师林子辉表示,广告和招牌须含有马来文,字体大小比例至少占整体的30%,以阐明有关商店生意性质,如美容中心,或者放上马来文作为解释,如Beauty的马来文翻译,即为Kecantikan (美容的马来文)。
“至于市面上有些招牌的字眼属于注册商标,例如书法字体写着'小笼包',那属于注册商标,只要得到批准都能使用,例如麦当劳的McDonald字眼就是属于注册商标,是可以用的。”
林子辉:就算将来华裔只剩5% 马国依然是世俗国
林子辉表示,虽然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但马来西亚属于世俗国,而华巫印是马来西亚三大种族,就算有一天华人的人口减少至总人口的5%,马来西亚依然还是一个世俗国。
“难道我们要走上阿富汗的路线吗?相比起70年代的自由开放的阿富汗,阿富汗如今是走着倒退的路线,导致人民受苦。发表极端言论的害群之马应被克制,”他说。
“正如槟城小印度,街道上全都是印度文招牌,马来文字比例很小,这就是小印度的特色,这种文化已经这么悠久,也就是说马来西亚各种族已经共处共融,和谐相处已久,就正如华巫印的宗教场所位置往往相隔不远,而这就是各种族文化相融交织的体现,” 林子辉告诉美国之音。
媒体放大马哈蒂尔言论恐制造分裂
林子辉律师指出,在有关问题上,媒体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往往媒体为了博取关注和点击率,把马哈蒂尔的言论放大,导致马哈蒂尔遭到华裔网民抨击之外,也制造了一定分裂,甚至可能演变为种族问题;反而,媒体应该询问政政治阵营里的华人领袖意见,甚至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立场。
“我们应该知道政府的立场,政府给我们的保障是什么?”他问道。
消费者:不认为中文令她置身中国
另一方面,美国之音访问了不同族群的一些消费者,了解他们对非国文(马来文)招牌语言的看法。
在沙巴工作的穆斯林巫裔女士玲(译音)表示,她认为只使用一种语言或没有国家官方语言的招牌不太合适,因为招牌是为所有当地居民及外国游客提供的,但华文招牌并不会令她感觉自己置身中国。
“我不同意敦马(马哈蒂尔)的说法,如果招牌以华文为主,我并不会因此感觉得自己置身中国,因为让我有这种感觉(置身中国)的是一个地方的整体氛围和形象,而不是单单靠招牌文字。”玲女士告诉美国之音。
她认为,商家依据目标客户群的语言来选择招牌的文字是合理的,她不会感到被边缘化,因为她完全理解马来西亚具备独特文化及各种传统美食,这种文化应当获得保留,以维持共同的和谐。
此外,来自槟城的印裔女士安(Ann)则表示,虽然印裔是马来西亚三大种族之一,但在市面大部分的招牌却从来不曾出现泰米尔文,令她有一种遭到忽略的感觉。
“既然政府要我们为国家做出贡献,更要我们(印裔)的选票,那么就应该给我们这方面的认可!”安女士说。
民众:强制以马来文为重将损害多元文化特色
来自槟城的黄思霖表示,政府在商业招牌语言政策上应该更加灵活,而非强制要求马来文字体必须大于其他语言。他认为,这种规定无法体现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特色,还可能损害国际形象。
他举例,华人社区的猪肉骨茶的档口主要客户群为华人,若招牌必须以马来文为主,反而削弱了展示美食特色与文化的体现;反观,若清真美食档口招牌加上阿拉伯或者华文字眼,反而可吸引许多中国穆斯林和中东游客。
“马来西亚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国际化国家,应通过招牌和城市景观展现多元文化来吸引游客,提升国际形象,”他说。
黄思霖表示,强制性语言将颠覆市场与广告理论,可能导致广告错配,破坏多元视觉美感,削弱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他认为,政府的政策应平等对待各族语言,保护华文等语言在商业中的合理使用,同时通过和谐与包容的方式,展现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多元文化形象。
槟城茶艺馆茗中露负责人告诉美国之音,尽管该店招牌以华文为主,但该店招牌是由广告公司按照槟岛市政厅的规定设计的,而招牌上的马来文字虽只占一小部分,但可清楚看见“饮食店”的字眼,完全符合当地政府的规定。
他说,其店的主要目标客户群是马来西亚华裔以及访马中国人如留学生,因此招牌才会以华文为主,他也表示该店才刚开张不久,因此需要优先吸引目标客户群,过后才慢慢逐渐打开其他族群市场。
评论区